摘要:记者手记:从幼教老师到国际超模,从传媒公司创始人到公益倡导者,谭倩倩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伴随着对“多元价值”的深刻思考。近日,这位跨界先锋做客本报访谈间,分享她的职业哲学与企业愿景。
记者手记:从幼教老师到国际超模,从传媒公司创始人到公益倡导者,谭倩倩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伴随着对“多元价值”的深刻思考。近日,这位跨界先锋做客本报访谈间,分享她的职业哲学与企业愿景。
一、跨界之路:从三尺讲台到国际T台的“破圈密码
记者:您早期从事幼教工作,后来为何选择转型模特行业?
谭倩倩:教育教会我用耐心观察“成长的力量”,而模特行业让我学会用肢体语言传递“美学的力量”。其实两者有共通之处——都是在“塑造形象”:前者塑造孩子的心灵,后者塑造文化的符号。2015年第一次站上国际时装周舞台时,我就在想,中国模特不应该只是“展示衣装的载体”,更该成为东方美学的“行走名片”。
二、传媒布局:搭建“星光桥梁”的行业野心
记者:创立北京凤橙国际文化传媒的初衷是什么?如何定位公司的行业角色?
谭倩倩:我想打造一个“破圈”的平台——既为演员、模特、歌手等 talent 打破行业壁垒,也为文化项目打破传播边界。我们与北京电视台、海南卫视等主流媒体合作,承办春晚节目、人民大会堂活动,甚至参与央视《开拓者》这样的高端访谈,本质上是在构建“内容生态链”:从人才孵化到内容制作,再到权威渠道传播,让优质文化真正“落地有声”。
记者:在艺人培养方面,公司有哪些独特优势?
谭倩倩:我们建立了“三维培养体系”:专业技能培训(如模特台步、演员表演)、文化素养提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社会责任感塑造(要求艺人参与公益项目)。比如去年登上春晚的儿童团队,我们不仅培训艺术能力,还带他们去敬老院表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艺术的温度”。
三、公益哲学: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逻辑”
记者:您多次提到“温度”,在公益事业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
谭倩倩:公益不是简单的物质捐赠,而是“情感共振”。我们去敬老院时,会让艺人陪老人回忆青春故事,用短视频记录他们的人生片段;在“壹基金净水计划”中,我们带城市孩子去乡村体验水质差异,用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公益意识。这些行动看似“慢”,却能在参与者心中种下长久的善意种子。
记者:商业与公益如何平衡?
谭倩倩:真正的商业智慧,是让公益成为品牌的“生命力”。比如我们参与“结善缘救病童”项目,会邀请合作品牌一起发起义卖活动,消费者每购买一件商品,就有部分收入捐赠给患儿。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形象,又让公益变得“可参与、可感知”,形成正向循环。
四、未来展望:文化出海与“中国故事”的多元表达
记者:2025年您频繁亮相国际场合,如何看待“中国品牌文化出海”?
谭倩倩:在外交官商界领袖之夜,我分享了一个观点:文化出海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对话”。我们带儿童团队登上国际舞台,用戏曲、剪纸等非遗元素创作节目,不是为了展示“古老中国”,而是呈现“流动的文化生命力”。未来,我们计划与海外媒体合拍纪录片,记录中国公益项目中的普通人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品牌“有温度、有烟火气”的一面。
记者:对年轻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谭倩倩:(思考片刻)保持“空杯心态”和“社会触角”。无论是跨界还是创业,本质都是“解决问题”——解决行业痛点,解决社会需求。当你的工作能为他人带来价值,成功便会成为自然的结果。
结语:访谈中,谭倩倩多次提到“桥梁”一词——她用职业生涯搭建教育与时尚的桥梁,用企业平台搭建艺术与大众的桥梁,更用公益行动搭建商业与社会的桥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创业者的多元视野与责任担当:商业版图的扩张不再是单一目标,而是与文化传播、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的“共生旅程”。
来源:北青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