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荣誉。周帆是湖南第17位获此殊荣者,按剧种计则是湘剧界第6位,但上一朵湘剧“梅花”王阳娟获奖已是2000年的往事。历届梅花奖得主,主要来自文旅部直属或省属文艺院团,此前长沙市属文艺院团仅有同样来自市湘的曹汝龙1996年摘得过“梅花
5月21日晚,从上海传来喜讯——来自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周帆,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荣誉。周帆是湖南第17位获此殊荣者,按剧种计则是湘剧界第6位,但上一朵湘剧“梅花”王阳娟获奖已是2000年的往事。历届梅花奖得主,主要来自文旅部直属或省属文艺院团,此前长沙市属文艺院团仅有同样来自市湘的曹汝龙1996年摘得过“梅花”。因此这回周帆获奖意义重大,既是暌违25年后湘剧又传佳音,也是时隔29年后长沙文艺工作者再次登上梅花奖领奖台。
今天,请跟随橘洲君走进定王台的市湘排练厅,聆听“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周帆故事。
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周帆。均为受访者供图
一
周帆与湘剧结缘,可以说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湘剧立足于省垣,历史上曾流布于长沙府所辖的十二州县,其中就包括周帆的家乡益阳。尽管如此,12岁以前的周帆从未听过湘剧。她的童年时代,戏曲正经历着观众基础与社会影响的大滑坡,由昔日的艺坛老大跌落至“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地。作为地方大剧的湘剧,遭遇的冲击又比长沙花鼓戏这样的民间小戏更为严重——很多不熟悉湖南戏曲的普通人,还因一首《刘海砍樵》而听过花鼓戏大名,但提到湘剧就真的“两眼一抹黑”了。
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周帆,对湘剧闻所未闻、一无所知也就不奇怪了。直到1998年,12岁的她从益阳来到长沙岳麓山下,准备报考湖南省艺术学校(今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科,结果那年目标专业不招生。好在艺校老师慧眼识珠,一眼认定她是学戏的好苗子,便动员她投身湘剧科门下。周帆听闻湘剧不仅有和舞蹈类似的优美身段,还是唱念做打都要学的综合艺术,便欣然应允。
虽然周帆入门时,正值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的低谷,但等到2005年毕业并考入市湘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市湘原址青山祠所在的天心区整合相关资源,推出了“好戏天天演,欢乐满星城”文化惠民活动。从此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免费看戏”成为长沙的一道美丽风景。经过20年的潜心培育,如今长沙戏曲演出市场为之一振、不断壮大,尤其年轻戏迷十分活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惠民演出不仅培育了观众,也磨砺了演员。周帆2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湘剧舞台,收获了大量戏迷朋友的喜爱。这次梅花奖喜讯传来,远在辽宁的网友“小小茵Grace”都隔空送来祝福:“周帆厉害了!传承创新两不误!”
二
“传承创新两不误”,这不是个别网友对周帆的褒奖,而是广大戏迷一致的认可。
橘洲君认为,周帆对湘剧艺术的传承创新,最突出的表现是行当领域,她继承并发扬了湘剧旦角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戏曲是分行当的,湘剧就分为大靠等12个行当。周帆的行当是正旦,按照前辈说法,湘剧正旦又分为青衣、闺门两类戏路。前者青衣戏扮演已婚妇女,登台时常双眉愁锁、苦脸一张,如《琵琶记》的赵五娘、《白兔记》的李三娘、《金印记》的周氏;后者闺门戏扮演官宦之家的名门闺秀,表演时轻盈缓步一条线、启齿欲语先含羞,如《拜月记》的王瑞兰。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重视唱功,角色讲究举止端庄,性情和顺。很多湘剧旦行的名老艺人,如彭俐侬等都是同时精通青衣与闺门。
周帆在青春版《琵琶记》中饰演赵五娘,这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周帆入学时,老师根据她唱功突出、以声传情的自身条件,确定了主攻青衣的培养方案,和陈爱珠老师学的第一出戏就是《金印记·周氏当绢》。多年历练下来,周帆的青衣戏一招一式尽显风范。在此基础之上,她期待突破自我,像众多前辈一样既能演好青衣,也能驾驭闺门,成为全能型正旦,在舞台上塑造更多精彩的人物形象。
恰好,长沙“杜鹃花人才工程”为青年演员成长搭建了平台。周帆通过人才工程“传帮带”机制学习了《拜月记·抢伞》等湘剧前辈的拿手闺门戏。《牡丹亭·游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典型的闺门,可惜这出戏是唱昆腔的,湘剧辍演多年,早已绝迹舞台,人才工程给了周帆机会,从其他剧种学习移植。
周帆在《牡丹亭·游园》中饰演杜丽娘,再现了经典的闺门形象。此剧在湘剧舞台上辍演已近百年。
湘剧虽有行当之分,但传统上并不自筑藩篱,并不是同一行当、同一戏路的角色都用同一模板表演。相反,湘剧强调按照角色年龄、身份、性格等差别进行差异化表演,必要时不能受行当限制。这一优良传统,在周帆身上有着生动体现。
此次周帆参评梅花奖,是在《夫人如见》里饰演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剧情跨度大,既有青年夫妻琴诉情思的甜蜜,也有中年丧偶的悲愤癫狂,和晚年梦见亡夫时两人的沧桑对比。这对周帆的表演提出了很高要求。她把青衣、闺门和老旦的行当技巧融为一体,甚至借鉴了现代肢体语言,突破传统程式化表演。这一“既传统又现代”的表演风格赢得满堂喝彩,彰显湘剧传承创新的生命力。
周帆在《夫人如见》中扮演谭嗣同夫人李闰,剧情跨度大,需要周帆融合不同行当技巧。
三
橘洲君还记得,第一次和周帆提起梅花奖的话题是2021年10月的一个午后。周帆书桌上摆着一套《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她正在书中挑选当年杜鹃花艺术节的展演剧目。当时无论是周帆还是橘洲君,都觉得梅花奖神圣但太过遥远。不承想,如今理想照进现实,书香已成梅香。
“梅花奖是每个戏曲人心中的灯塔,也是我心中的一道光。这次参评获奖,让我对湘剧的传承发展坚定了信念,注入了动力。”获奖消息传来,周帆的手机被贺信“轰炸”,有生活里的亲朋好友的,有湘剧界的老师同仁的,就连转行的同班同学也第一时间分享这份喜悦。
戏曲界素有“一棵菜精神”,强调一台戏的成功不是单一演员的功劳,而是靠着全体演职人员共同的努力。在周帆看来,《夫人如见》的成功离不开整个湘剧界的鼎力支持。
不比京剧等家大业大的大剧种,湘剧仅存湖南省、长沙市、茶陵县、涟源市4个专业剧团,从业者虽不多,但格外团结,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如与周帆搭戏的谭嗣同扮演者,就是来自湖南省湘剧院的邵展寰。又如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湖南第一位梅花奖得主、86版《西游记》观音菩萨扮演者左大玢,也给予周帆很多指导与鼓励。“左大玢老师听说我入围了梅花奖终评,非常高兴。她特别叮嘱我,表演时一定要注意人物、人物、人物。”
摘取“梅花”不是功成名就的终点,而是艺术生涯的新起点。提及下一步的规划,周帆说:“梅花奖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动力。我始终认为,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守护传统根脉,也要培育时代新枝。”
周帆透露,未来她将和市湘同仁一道,在传统剧目挖掘、新戏创排、人才培养“传帮带”、戏曲文化推广等多个方面着手。
如传统剧目挖掘,《昭君出塞》是周帆的拿手好戏,但目前各剧团的演出版本仅20分钟左右,意犹未尽,不少戏迷都希望能看到50分钟左右的完整版。周帆计划向李自然老师学习,争取早日在舞台上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的王昭君形象。
周帆非常喜欢知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老师的一句话:“我们要传承和传播的不仅是剧种的艺术样式,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扛起剧种文化传承重任的人才。”
5月21日,周帆领取梅花奖。
周帆以此激励自己:“梅花奖为湘剧走向更多地方提供了大舞台,我们将以这份荣誉为起点,踏踏实实传承好这一古老戏曲剧种。我们将继续探索湘剧与新媒体、与文旅事业等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用湘剧唱腔讲述湖湘故事,让古老剧种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绽放新芽。”
记者/尹玮
编辑/刘丹 校读/李乐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本文来自【山水洲城记】,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