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十净九裘”的京剧传奇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1 03:10 3

摘要:在京剧艺术的璀璨星空中,裘盛戎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表演成就,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裘派艺术,在京剧花脸行当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家庭故事也与他的艺术生涯紧密相连,成为他人生中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在京剧艺术的璀璨星空中,裘盛戎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表演成就,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裘派艺术,在京剧花脸行当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家庭故事也与他的艺术生涯紧密相连,成为他人生中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1915年8月25日,裘盛戎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一处大杂院,原名裘振芳 。他的父亲裘桂仙是一代名净,有着“桂仙一死无铜锤”的美誉,自幼生长在这样的梨园世家,京剧的种子早早在裘盛戎心中生根发芽。八岁时,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戏,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踏上了铜锤花脸的学艺之路,为日后的艺术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7年,十二岁的裘盛戎带艺进入富连成科班,在那里,他得到了萧长华、叶福海、王连平等多位名师的悉心指导。在科班的七年时光里,裘盛戎勤奋刻苦,练功不辍,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他不仅在铜锤花脸的演唱上精益求精,还广泛涉猎架子花脸等不同行当的表演技巧,拓宽了自己的戏路。这期间,他经常和同学们到前门外的广和楼戏园唱戏,舞台经验也在一次次的演出中不断积累。

1934年,年满十八岁的裘盛戎从富连成社出科,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遭遇了倒仓,嗓音出现问题。但家境的窘迫不允许他停下演出的脚步,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坚持登台,在京、沪之间搭班演出。这段日子里,他更多地出演偏重架子或武花脸的戏,或是扮演一些配角,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京剧艺术的追求,每一场演出都全力以赴,在困境中默默积蓄着力量 。

1934年出科后,裘盛戎曾搭杨小楼班,在《阳平关》中饰演曹操;搭金少山班,在《白良关》里扮演尉迟宝林。他还陆续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等众多京剧大师同台演出。在与这些艺术巨匠的合作中,裘盛戎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他们的艺术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他的艺术视野也愈发开阔,对京剧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金少山在上海演出,邀请裘盛戎合作《草桥关》《刺王僚》《白良关》等剧目,并与他合灌唱片《真假李逵》。与金少山这样的大师合作,对裘盛戎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在合作过程中,认真钻研金派的演唱技巧,学习金少山在舞台上的表演风格和气场。同时,他还与周信芳有较长时间的合作,从麒派表演中汲取艺术营养,将麒派注重人物心理刻画、表演富有棱角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花脸表演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 。

1947年,在妻子的兄弟李世琦和李志民的帮助下,裘盛戎决定挑班演出,成立“戎社”。“戎社”的首场演出在北京三庆戏院举行,打炮戏是将《草桥关》更名为《姚期》的剧目。在这场演出中,裘盛戎在唱、念、做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精心处理。他通过身形、韵味等表演技巧,将姚期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最后高潮处的“刀餐”二字上,连续使用放射性的“炸音”,将姚期的豪迈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戎社”也由此声名大噪,打响了成立的第一炮。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等地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等经典剧目,裘盛戎的艺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姚期》更是成为他的代表剧目,历经多次改革加工,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

解放后,裘盛戎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他们合作演出了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在京剧舞台上掀起了一阵新的热潮。1952年,裘盛戎凭借《将相和》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表演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将相和》的成功,离不开裘盛戎对廉颇这一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彩演绎,他将廉颇的刚正不阿、勇于改过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抗美援朝爆发后,1953年,裘盛戎怀着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随赴朝慰问团奔赴前线慰问演出。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为战士们带来了《铡美案》等传统戏,还与谭富英再次联合主演新编剧目《将相和》。他的演出给战士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也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同年,裘盛戎随团赴香港演出,将京剧艺术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他又率团奔赴中国西北兰州、银川、西宁等地慰问演出和艺术交流,为京剧艺术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1955年,裘盛戎与谭富英、马连良合作成立北京京剧团,担任第二副团长。1956年,该剧团与北京市京剧三团合并,裘盛戎担任第三副团长。为了打造一个更强大的艺术团体,裘盛戎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由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为主演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这个汇聚了众多京剧名家的艺术团体,成为了京剧界的一支劲旅。他们首次合作演出在北京长安戏院举行,剧目为《龙凤呈祥》,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看,在京剧界引起了轰动 。

此后,裘盛戎在京剧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1960年,他联袂马连良出演吴晗编剧的剧目《海瑞罢官》在北京首演,他在剧中饰演徐阶,以精湛的演技将徐阶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演绎得十分到位。1963年4月初,裘盛戎随北京京剧团赴香港演出,在普庆大戏院连续演出两个月,演出了《姚期》《盗马》等剧目,香港媒体每天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并刊登演员大幅照片和人物介绍,此次演出成为港九轰动一时的文化大事。随后京剧团又赴澳门演出五日,所到之处,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

1964年,裘盛戎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戏的编排,改写演出京剧现代戏《杜鹃山》,在剧中饰演主人公乌豆。由于是现代京剧,在舞台风格方面,裘盛戎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将裘派的唱腔和做功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戏中,为现代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他对乌豆这个角色的塑造十分成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形象,《杜鹃山》也成为裘盛戎舞台生涯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 。

然而,1966年,“文革”的风暴席卷而来,裘盛戎也未能幸免,他被关押批斗,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两个月后虽被解除审查,但在现代京剧《海港》中,他只能演出高志扬的B角。即便身处困境,裘盛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依然不减,每一次登台,他都全力以赴,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1969年,他随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创作组一行到湘、鄂、赣一带的革命根据地体验生活,试图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寻找新的方向。但不幸的是,1971年,裘盛戎因肺癌去世,年仅56岁,京剧界一颗巨星就此陨落,令人扼腕叹息 。

在家庭生活方面,裘盛戎有着深厚的家庭情感。他的家人一直是他艺术道路上的坚强后盾,在他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在他取得成就时,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与妻子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许多岁月,妻子在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中。在子女教育上,他言传身教,将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传递给下一代。他的儿子裘少戎,也在京剧领域有所建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继续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

裘盛戎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广收金派、郝派、侯派各派之长,又借鉴了老生、青衣唱腔,打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界限,形成了铜锤、架子融为一体的新风格,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裘派艺术。他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浓厚,沉着端凝,在行腔中巧妙地“转换共鸣点”制造装饰音和“变音调气”,形成了独特的声腔系统。他还忽略行当之间的差距,将主唱工的铜锤花脸与主做工的架子花脸进行融合,使表演更加生动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他在表演上紧紧抓住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中心,每一个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不仅透着美,而且突出了人物的内在质素、习性、心理和情绪,真正做到了唱做并重 。

如今,裘盛戎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艺术精神和作品却永远流传。他的弟子如方荣翔、夏韵龙、王正屏、钳韵宏、吴钰璋、李欣、邓沐玮、康万生、杨燕毅、宋昌林、孟广禄等,以及再传弟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裘派艺术传播到大江南北,直至港台地区,形成了如今“十净九裘”的繁荣局面。裘盛戎的艺术成就和家庭故事,成为了京剧历史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不断追求卓越,传承和发扬京剧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