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长视频音综的标杆 IP,《歌手 2025》首播便以屠榜热搜的强势姿态印证了其话题制造能力。从单依纯的 "断层第一" 到林志炫的 "争议改编",从赛制争议到流量博弈,这档节目在延续 "真唱直播" 核心卖点的同时,也面临着 "创新疲劳" 与 "阵容短板" 的双
作为长视频音综的标杆 IP,《歌手 2025》首播便以屠榜热搜的强势姿态印证了其话题制造能力。从单依纯的 "断层第一" 到林志炫的 "争议改编",从赛制争议到流量博弈,这档节目在延续 "真唱直播" 核心卖点的同时,也面临着 "创新疲劳" 与 "阵容短板" 的双重挑战。它能否突破困局、延续爆款神话?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解读:
首播当晚,# 歌手排名 我被资本做局了 #等话题迅速登顶微博热搜,网友围绕单依纯、陈楚生、林志炫等人的排名展开激烈讨论。这种争议本质上是节目 "求变" 的产物:
首期采用 "8 进 7" 淘汰赛制,相较于上一季更残酷的竞争节奏,直接激化了观众对 "公平性" 的质疑。现场大众评审与线上观众的审美差异(如白举纲的情感表达获现场认可却被网友指 "失误明显"),进一步放大了争议声量;
林志炫改编《悟空》融入京剧元素却被批 "用力过猛",单依纯《珠玉》的高难度演唱引发 "是否被捧" 的讨论,反映出观众对 "创新" 与 "稳妥" 的多元需求。节目组通过放大这种分歧,成功让不同圈层观众在社交媒体碰撞出话题火花;
首发阵容中陈楚生、GAI 等自带粉丝基础的歌手,与单依纯、马嘉祺等新生代形成 "老流量 + 新势力" 的对冲格局。尤其是第二期揭榜的马嘉祺,其饭圈属性注定会引发 "实力与流量" 的新一轮论战,为后续热度埋下伏笔。
尽管争议带来了短期流量,但过度依赖 "排名玄学" 也存在风险。正如网友吐槽:"当观众只关心谁该淘汰而不是歌曲本身,音综就偏离了初心。"
面对首发阵容缺乏全民级歌手的困境,节目组将 "捧新人" 作为破局点,单依纯成为核心抓手:
从首期第一个出场、特写镜头占比超 30%,到《珠玉》的高难度选歌,节目组不遗余力为其打造 "新生代歌后" 人设。# 单依纯太牛了 #等热搜迅速登顶,反映出其唱功(如全程真声 High C)获得专业认可;
相较于《我是歌手 2》中邓紫棋 "三期磨一剑" 的悬念感,《歌手 2025》首期便抛出 "单依纯 = 预定歌王" 的明牌叙事,反而削弱了后续张力。更关键的是,邓紫棋的爆火源于《泡沫》等作品的全民传播,而单依纯的《珠玉》虽技术惊艳,却缺乏 "破圈金曲" 的记忆点;
当节目组将资源过度倾斜于单依纯时,其他歌手的成长空间被压缩。例如陈楚生《将进酒》融合戏腔的创新演绎仅获第二,GAI《炁》的方言说唱未能引发热议,这种 "单核叙事" 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歌手 2025》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 "直播真唱" 的稀缺性,但如何让这一卖点持续释放能量,需要更精细的运营:
相较于上一季 "蒙面歌手 + 跨国竞演" 的强悬念,本季可借鉴《我是歌手》早期的 "奇袭机制",例如设置 "黑马歌手空降踢馆" 环节,用不确定性刺激观众期待。首期揭榜的阿云嘎、马嘉祺若仅作为 "流量陪衬",将浪费观众对 "实力对决" 的期待;
目前节目音源在 QQ 音乐、网易云等平台的热度集中于单依纯,但陈楚生《将进酒》的古风改编、GAI 的方言说唱均具备二次创作潜力。节目组可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 "国风翻唱挑战赛"" 方言版改编 " 等活动,推动音乐元素破圈;
one take 直播的魅力在于 "不可复制性",但首期林志炫的《悟空》因改编争议导致 "技术亮点被吐槽掩盖"。未来可通过分屏技术、实时音效解析等方式,让观众更直观感受歌手的演唱技巧(如单依纯的气声控制、陈楚生的真假音转换),将 "专业性" 转化为 "可感知的爽感"。
《歌手 2025》的首播成功,证明了长视频音综在碎片化时代仍具备 "造浪" 能力。但随着观众对 "争议营销" 的敏感度下降,节目需要在后续内容中强化 "音乐性" 与 "叙事性" 的平衡 —— 毕竟,比起谁该淘汰、谁被捧杀,观众更希望看到歌手在舞台上突破自我、诞生真正的 "时代金曲"。正如网友所言:"当林志炫不再执着于改编争议,当单依纯唱出属于自己的《泡沫》,这才是《歌手》真正的破圈时刻。"
这档承载着长视频平台厚望的 IP,能否在 "求变" 与 "守真" 中找到新的生长逻辑?或许,保持对音乐的敬畏,才是持续 "爆" 下去的终极密码。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云云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