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幕布轻展,三盏补光灯照亮斑驳墙面,镜头前坐着的男子正为访谈对象调整话筒高度。这个藏身宣汉老城区的民房摄影棚,每周都在上演着“一个人的剧组”奇迹——由周浚安领衔的6人草根团队,用17期原创访谈撬动百万播放量,让普通人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泛起动人涟漪。
幕布轻展,三盏补光灯照亮斑驳墙面,镜头前坐着的男子正为访谈对象调整话筒高度。这个藏身宣汉老城区的民房摄影棚,每周都在上演着“一个人的剧组”奇迹——由周浚安领衔的6人草根团队,用17期原创访谈撬动百万播放量,让普通人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泛起动人涟漪。
百家故事访谈散聊栏目《和周浚安聊》,是由知名作家、编剧、导演、监制、演员、音乐人周浚安主持的一档散聊式访谈栏目,以阳光、励志、幽默和温情为主基调,以平民化视角和生活化叙事开展访谈,展现各行各业真实而立体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初心: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周浚安,别名风流云,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优秀的人,干一行爱一行,而在他好友曾安辉看来,“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2009年,周浚安回到了家乡宣汉,先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驻村书记和公务员。2012年,他自编自导的留守儿童微电影《送菜》引发社会震动。镜头语言里流淌的悲悯情怀,早已为今天的《和周浚安聊》埋下伏笔。
“己欲达,必先达人。”谈及为何要创办这个访谈栏目,周浚安告诉记者,“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的人生过得丰富多彩嘛!”
正在拍摄节目场景。
在筹备节目前,周浚安寻求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建议。“大多都是质疑的声音,专业的媒体都不能干成功的事情,你确定要去做吗?”周浚安笑着说道,他想过有困难,但是从没想过退缩。其中,好友达州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曾安辉质疑的声音最为强烈,但他现在也是《和周浚安聊》团队中的一员。
对此,曾安辉向记者解释道,“我担心他是一时兴起,所以先给他泼了几盆冷水,让他知难而退。”曾安辉回忆道,“不过后来发现他是真的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来做这件事,所以我决定加入他的团队,要干就一起干!”
筹备节目初期,周浚安自己投资近7万元,用于器材、工作室、服饰、道具、制作、推广、交通、生活等。2024年11月,《和周浚安聊》正式开拍。截至目前,已经播出了17期,收获了上百万的播放量。
坚守:认定一件事,就要义无反顾
每逢周六,周浚安的摄影棚便热闹了起来,团队成员们从各地赶来拍摄节目,在这个小小的摄影棚里,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中,有来自土黄中学的老师,有来自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
“一般,我们拍摄一期节目,至少要花费4个小时的时间。在这里,我学会了拍摄、写脚本等技能。”团队里的成员邓莉说道,“虽然我们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们一直用着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期节目。“
“坚持很难,我却找到了最好的搭档。”在这个团队里,都是周浚安寻觅到的有共同目标与理想的人。周浚安告诉记者,他们都是为爱“发电”,没有任何报酬。而且干的都是幕后工作,大众是看不见的。
《和周浚安聊》作品。
一期节目的成功播出,并不简单。确定选题、联系采访对象、策划采访内容、撰写脚本……平时,周浚安在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副业”,忙得马不停蹄,他打趣着告诉记者:“我经常晚上2、3点睡觉,早上6点多起床,就像那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即使没有任何金钱上的回报,我也不想放弃!”周浚安直言道,“我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义无反顾地做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的妻子比我更辛苦。”中午时分,周浚安的妻子周惠把饭菜端上桌,招呼着众人吃饭。“我和孩子都支持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辛苦一点没什么,只要人生不要留遗憾就行!”
让周浚安坚持下去的不只有家人、朋友的支持,还有一些粉丝的陪伴。在周浚安的留言栏中,有一位来自瑞士的粉丝让他印象深刻。
“这位粉丝,每次我们更新,她都会第一时间拿翻译器,来观看这个节目!”周浚安说到这里,有些许激动。“我没想过我的节目还能传播到其他国家,影响着这么多人。”
未来:要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来种花。”这句话,是周浚安的真实写照。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周浚安收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面对这些评价,周浚安坦然接受,“有不少人说我是想出名。但是也有观众在认真提建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观众说我在镜头里老是翘二郎腿,在后面的拍摄中,我都会特别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受到的关注越多,周浚安就越想把这个节目办好。为了让这个节目不被商业化,他拒绝了所有的投资、广告,只想保留初心。“我并不想依靠这个节目来赚钱,因为我害怕它变味,我的初心只是想做一档贴近百姓的访谈栏目。”
在他的访谈对象中,公交司机熊均讲述二十年方向盘上的城市记忆;返乡农民工赵春游晒出沾满泥土的创业笔记;外地媳妇李有凤用河南方言诉说异乡扎根史……这些未经雕琢的市井故事,在周浚安“生活流”的访谈中,发酵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未来,周浚安团队将继续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的老师给予了我们指导,成都市郫都区的中国石羊电影村,为我们提供了办公室和演播厅。下一步,我们将会在那里扎根,讲述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
暮色四合时,周浚安背着设备走在回家的路上,手机里又弹出新消息:下周的拍摄计划已发布,请各位查收。“你看,百姓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他望着远处被晚霞染红的笔架山,镜头盖轻叩掌心,像极了老茶馆里醒木拍案的声响——下一段故事,又要开场了。
【记者手记】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流量时代,周浚安团队如同执拗的萤火虫,用最原始的真诚点亮普通人的高光时刻。或许正如他常说的:“当镜头对准真实,流量自会寻光而来。”这方简陋影棚里正在发生的,何尝不是一部正在直播的时代纪录片?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