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张译凭借电影《三大队》中的程兵一角,二度获得华表奖优秀男演员。
近期,张译凭借电影《三大队》中的程兵一角,二度获得华表奖优秀男演员。
当观众期待张译乘胜追击,再创佳绩时,他竟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巅峰隐退,暂时息影。
张译坦言,前几年作品太过密集,每天忙拍戏很厌倦。
为了避免在繁忙的工作中迷失自我,他故意让自己停下来,沉下心体会生活。
毕竟,演员得扎根生活,才能创造更多和观众有共鸣的角色。
张译这个决定很快上了热搜,引网友在评论区一阵热议称赞: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好棒的演员,回归生活,去感受去沉淀去吸取能量吧,欢迎回来再带出更好的作品。”
罗曼·罗兰曾说:
“生活的意义在于深度,而非速度。”
为追逐生活而疲于奔命,难免迷失自己的方向。
停一停脚步,才能留足时间思考人生,沉淀生活。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懂得适时慢下来。
路要走得稳,就要走得慢
在“看脸吃饭”的演艺界,入行初期的张译貌不出众,没少碰壁。
直到28岁,他才迎来真正的事业转折点。
凭借《士兵突击》里的史班长一角,张译的演艺生涯踏上了快车道。
从那以后,他的事业像开了挂,一路高歌猛进。
19年里,张译拍了上百部戏,是圈内有名的“戏疯子”。
或许是成名太晚,担心时不再来;
又或许是其貌不扬,担心新人辈出。
这些年张译不敢停,不敢歇,更不敢错过任何机会。
节奏最快的时候,他频繁轧戏,一年拍五六部戏是家常便饭。
他整日急匆匆地奔波于各剧组之间,哪次都要让自己拼到极致。
拍摄《一秒钟》时,他暴瘦20斤,张艺谋说他“不要命”;
拍摄《悬崖之上》时,他双耳被冻僵,手一扒拉耳朵就可能掉下来;
《三大队》路演期间,张译在镜头前多次扶腰,一脸疲惫;
甚至这次华表奖领奖时,观众还看到他不断抽动的右手小指,那是拍追凶戏摔下山崖时,留下的永久损伤……
即使如此努力,近几年,张译打造的角色还是频繁被观众诟病。
从《狂飙》里守护百姓安危的警察安欣;到《他是谁》中解开重重谜团的刑警卫国平;
再到《三大队》为受害人讨公道的警察程兵。
观众嫌弃他虽然“高产”,但只会批量打造“伟光正”的角色。
演技封神的顶流,沦落为网友口中“演什么都一样的老戏骨”。
这些年,张译似乎“跑”得太快了。
这次,他也是想要停下来审视自己,慢慢用心打磨演技,塑造更贴近观众的角色。
毕竟,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
经济学中有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持续增加某种投入,人们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投入中得到收益是不断递减的,甚至会降低原有收益。
这个规律,在生活中同样适用。
当你想达成某件事情,投入和收效,起初会呈现正相关关系。
但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只会让你的进度停滞不前,甚至拖垮原有的努力。
人生路也是这样,想要走稳,就不能太快。
找到适合自己的步伐,付出恰到好处的投入,方能达成最初期许的目标。
“倍速生活”,正拖垮很多人的生活
网上曾流行过一个视频,叫“中国人关键的一生”。
中国人的压力与生俱来,从呱呱坠地开始,每个阶段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往前走。
我们全力以赴,时刻加速,想超越同龄人。
出生后,上早教班为上学打基础;
上学时,报补习班卷成绩,为了考上好大学;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忙着提前实习找工作;
工作后,得抓紧时间结婚生子;
结婚生子后,又要为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拼命“打鸡血”……
这一辈子我们过得特别累,时时停不下,处处想超车。
似乎错过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就会永远落后于别人。
可谁又知道,这种“倍速生活”带来的长期身心压力,到底摧跨了多少不堪重负的人?
网友@一条肥鱼 曾经晒出过自己的就诊小票。
因为工作项目进度加快,她便没日没夜加班。
两个月来,她每天早上8点半到公司,连续工作加班到晚上10点。
回家后,半夜还要紧急处理工作群的各种信息。
快节奏下的高压工作,让她的身体亮起红灯。
等她躺在急诊的病床上,才明白:
进度再快的工作,也要慢慢来,决不能靠牺牲身体健康来交换。
生活中,很多人也深陷“倍速生活”的困扰。
即使心力交瘁,也从不敢停下追逐生活的脚步。
每天忙碌地像在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连停下来喘口气都觉得奢侈。
经年累月的快节奏追逐,让自己每天累得气喘吁吁,也没能抢先实现想要的生活。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卖橘子的小贩,要在关闭城门之前赶出城。
他焦急地询问路人,怎样才能尽快抵达城门出口。
路人说,慢慢走即可,走得太快就到不了了。
小贩不解,执意小跑着赶向城门口。
哪知一路上走得太快,车子不稳,橘子时不时往下掉。
小贩不得不经常停下车,弯腰捡橘子。
走走停停间,小贩早已经错过出城的机会。
贪快,让很多人像小贩一样,陷入“倍速版”的人生陷阱。
一味求快,急于求成,过分看重结果,不管过程如何。
心态越来越浮躁,欲望越来越膨胀,最终迷失成长的方向。
或许,我们是该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生活了。
人活一世,不能总被功利心裹挟,追求耀眼的成果。
还要懂得张弛有度,快慢相宜,在自己的节奏里修炼身心。
记者柴静说:
如果你也深陷倍速人生的焦虑,不妨试试这几种方法,试着停下来为身心充电:
1.善待身体,不过度劳累。
村上春树开始写作后,每天长时间伏案,想早点取得成就。
久坐不动,让他身体每况愈下。
他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每天定量完成一些工作后,余下的时间留给自己放松。
做些运动,或者读书听音乐,总之他不再抢时间工作。
充分慢下来给身心松绑的同时,也给他的写作注入了新活力。
有时候,盲目拼命只会消耗身体,损伤精力。
累了,就放下手头事去散散步;
饿了,就品一顿可口的饭菜犒劳自己。
身体舒服了,精力也就充足了。
松驰有度,不过度劳顿,方能给自己的身体积蓄力量。
2.放平心态,不盲目比拼。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
看到同事升职加薪,就焦虑内耗自己不如人;
看到别人搬了新家,也要拼命挣钱置换房子;
看到邻居孩子考上名校,就拼命鸡娃想让自家儿女金榜题名。
即使达到目的后,也要继续对标比自己更强的人。
他们的人生,没有一刻停下攀比的脚步。
反观有些人,从来不与他人做不切实际的比拼,而是踏实过好自己的日子。
工作能力一般,但与同事和谐相处;
房子面积不大,但家里总充满欢声笑语;
孩子成绩一般,但依然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不必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生活。
练就一颗平和之心,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过舒心的生活。
3.守住节奏,不急于求成。
《人民日报》有句话:
“花开有早晚,成事有先后。”
只要在进步,成功来得慢一点又何妨?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千古卓绝的经典;
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方写成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花开需要等待,成长需要时间。
深埋的种子,也要在寂静中吸取力量后,才能破土而出。
与其忙乱追逐生活,不如试着让自己慢下来,守住自己的节奏。
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花一点时间给身心充电。
每一份停歇,终会化作人生路上厚积薄发的力量。
▽
作家周国平说过:
“你要慢一点生活,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生活,从来不该是一味的忙碌和奔走。
凡事操之过急,难免劳神费力,最终精疲力尽;
遇事放缓脚步,才能留足时间,给自己蓄力身心。
调整好节奏,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遗爱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