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的雨下得很大。11岁的黄圣依哭着跑出家门,因为妈妈没有听她解释,就逼她向老师道歉。
那天的雨下得很大。11岁的黄圣依哭着跑出家门,因为妈妈没有听她解释,就逼她向老师道歉。
她委屈,她愤怒,她觉得自己不被偏爱。多年后,她在节目里提起这件事,妈妈却已经不记得了。
“你还记得吗?那天雨很大,我跑了出去……”黄圣依轻声问。
妈妈尝试着努力去回想,最终还是摇头回道:“真的不记得了。”
换作别的母女,可能会因此爆发争吵:“你伤害了我,却连记忆都没有!”黄圣依却没有。
她选择平静地告诉妈妈,这件事之后,让她学会了压抑情绪,习惯了自我和解。
妈妈听完,沉默片刻,郑重地说:“我应该为这件事跟你道歉,我应该反思。我爱你。”
那一刻,黄圣依表示已经释然了。
上一篇内容发表在不同的平台,有人就评论说,道歉等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想说的是,并非没有意义!
当事人觉得有意义,那就肯定是有意义的。
我们很多人都在一些事情发生之后懊恼,有的人可能用一辈子都无法对过去某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而感到释怀。
而有的人,只需要另一个当事人一句道歉就可以。
所以关于道歉有没有用,我的观点依旧是:只要当事人觉得有用,那就肯定是有用的。
高知家庭的沟通:不为情绪买单
黄圣依和妈妈的对话,像一场温和的心理咨询。
女儿理性表达,母亲认真倾听,最后以道歉和拥抱收尾。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翻旧账,只有清晰的逻辑和克制的情绪。
黄妈妈在后采中说:“她愿意把心事告诉我,我觉得特别好,我们的距离更近了。”
这大概就是高知家庭最让人羡慕的地方:他们不把情绪当武器,而是用沟通解决问题。
孩子不需要用“叛逆”证明存在感,父母也不会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道德绑架。
可现实中,大多数家庭的对话,更像李嘉格和她的妈妈。
普通家庭的困局:情绪对轰,两败俱伤
李嘉格对妈妈说:“你的很多期待变成了我的负担。你一边让我别太辛苦,一边又告诉我‘钱最重要’,这让我很矛盾。”
妈妈立刻反驳:“我说的有错吗?有错吗?”
李嘉格提到自己怀孕时和妈妈吵架,想听一句“我错了”,可妈妈直接回:“可能没有吧。”
最后,妈妈试图缓和:“我想翻篇了,我是为了你才翻篇的。”
李嘉格苦笑:“我不需要你为我翻篇。”
她们的对话跟很多中国式家庭一模一样,永远在死循环:女儿要理解,妈妈要服从;女儿等道歉,妈妈等感恩。
两个人都在情绪里打转,谁也没真正听见对方。
我们这辈子究竟在等什么?
黄圣依说:“妈妈道歉后,我释怀了很多。”
李嘉格却只能无奈:“我妈还是听不进我的话。”
这大概是中国式亲子关系最真实的写照:孩子等父母一句“对不起”,父母等孩子一句“谢谢你”。
可大多数时候,双方都等不到。
普通家庭的父母,往往受限于认知,很难真正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他们的爱是笨拙的,甚至带着伤害,可那已经是他们能给出的全部。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我妈从没说过‘对不起’,但她会在深夜给我煮一碗面,这就是她的道歉。”
和解,不一定要等到那句“对不起”
我们总希望父母能像黄圣依的妈妈那样,理性、包容、愿意低头。
可现实是,更多的父母像李嘉格的妈妈——固执、嘴硬、爱得沉重又让人窒息。
但或许,和解的方式不止一种。
高知家庭的孩子,可以等来一句郑重的“对不起”。
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要在生活的细节里,找到那句没说出口的“我爱你”。
就像黄圣依等到了妈妈的道歉,而李嘉格,或许只能学会在妈妈的倔强里,读懂她的在乎。
我们终其一生,等的不是一句完美的道歉,而是确认:自己被父母认真爱着。
哪怕那份爱,不够完美。但能找到被爱的证据,就足够让人心安了!
来源:娱乐快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