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1日,17岁女演员黄杨钿甜晒出成人礼照片,一副耳环却成了她“社死”的导火索。有网友识别出这副耳环属于奢侈品牌GRAFF经典款,市价约230万元。
5月11日,17岁女演员黄杨钿甜晒出成人礼照片,一副耳环却成了她“社死”的导火索。
有网友识别出这副耳环属于奢侈品牌GRAFF经典款,市价约230万元。
一个未成年女孩,何以佩戴如此昂贵的首饰?
随后,质疑接踵而至——
公众的情绪就像被引燃的火药,一发不可收拾。
5月16日,黄杨钿甜的父亲杨伟发布长文回应:“耳环是仿品,我早就辞去公职经商,现在赚的钱合情合理。”
据雅安市方面核实,杨伟确实在2015年至2017年在雅安市经合外事局任职,之后辞职。
单位也表示:“他辞职多年了,和单位无关。”
但新一轮争议随即卷土重来——
有网友翻出四川省慈善总会的历史资料,发现一位“杨伟”曾担任其办公室主任,质疑他是否涉及雅安地震赈灾款的使用问题。
这一下,把事件从“炫富争议”升级到了“道德审判”。
5月20日,四川省慈善总会出面回应:确实有名为“杨伟”的人曾任办公室主任,但与黄杨钿甜的父亲不是同一人,仅是同名同姓。
而网友依然不买账。
因为,公众对“同名同姓”的巧合总是天然敏感。
尤其是在“公职”“慈善”“明星”“奢侈品”这些敏感标签叠加之后,哪怕一点模糊,都会引来放大审视。
从事件本身来看:
耳环不是她自己买的,而是母亲的;父亲已离职多年,从商有自由;所有“贪腐”的指控暂无实锤证据。从法律角度看,她无罪;
但从大众视角看,她“消费过度”“站在特权的门口”就是罪。
因为太多普通人,为生活斤斤计较、为孩子学费奔波,而一个17岁女孩轻描淡写戴上230万元的耳环,就像在公众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这场风波,真正映照的,是社会对权力和金钱分配的敏感。
在“努力=成功”的叙事越来越站不住脚的今天,人们更容易将“不公平”的矛头对准一切“来得太容易”的人。
黄杨钿甜的耳环,也许只是仿品;
但公众的愤怒,却是真实的。
“清白”这个词,原本不该需要辩解。
但在舆论面前,它变得越来越脆弱。
你相信她的清白吗?
你能接受一个17岁少女,拥有230万的耳环而心安理得吗?
别急着回答。
这不仅是黄杨钿甜的困境,
也许正是你我在看不见的天平上,最真实的情绪投射。
来源:人间拾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