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3年,张大千带着一位身着旗袍、笑容温婉的女子现身金门沙滩。
#头条深一度#1953年,张大千带着一位身着旗袍、笑容温婉的女子现身金门沙滩。
那一年,他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她二十四岁,风华正茂。
两人牵手望海,像极了一幅定格的油画。
女子名叫徐雯波,她是张大千的四姨太,俩人之间有着30岁的年龄差。
在那封建与西化交错的民国旧影中,张大千的感情史可以说是一串叮叮当当的风铃。
娶过的、爱过的、画过的女人不少,有的被他捧上了画卷,有的悄然退出舞台。
但唯独徐雯波,是他生命后期最舍不得松手的那一根线。
1
张大千和徐雯波的相识,并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因为家庭。
最初她只是张大千女儿的朋友,一个来家中串门的小姑娘,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见面,成了他晚年情感转折的起点。
那时的张大千,已经是中国画坛响当当的巨匠,甚至被人称作活在世上的神笔马良。
可偏偏在人生这场棋局中,他做了一个俗不可耐的选择,对女儿的朋友动了心。
很多人不能接受,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师,为什么会对一个年纪只够做他女儿的姑娘情根深种?
但张大千自己倒是毫不掩饰。他会在饭后散步时让女儿把徐雯波叫来,顺道请吃饭,也会在画完一幅画后,把徐雯波喊来点评。
仿佛不让她参与,这画就少了灵气。
2
真正让张大千认定徐雯波的,是她在关键时刻的取舍。
有一年他们准备离开成都,手中只有三张机票,眼看局势紧张,人人都想先走。
按理说,这机票该给张大千和她还有他们的孩子,但徐雯波却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张大千的前妻和那边的女儿。
她自己和两个孩子留下,毫无怨言。
很多人看到这段往事时,会下意识觉得她是懂事,但换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女人在家庭复杂局势中,愿意隐忍、牺牲自己的深情。
这一让,不仅让张大千感动,更让他彻底放下戒心。
那一刻,他知道,这个女人是可以携手过日子的。
从那以后,张大千把她带在身边,不管是去欧洲会见毕加索,还是在台湾画展,亦或是在金门海滩闲游,总能看到徐雯波的身影。
她不喧哗、不张扬,却总能准确地出现在他需要的每一个角落。
3
不过,他们的感情并非一帆风顺,外界的非议从未停过。
有人说她上位,有人说他老不正经,可真正的感情从来都不是给别人看的。
张大千画她的次数多到惊人,甚至一度有人开玩笑说:“你如果没在画里见过徐雯波,那你可能没见过真正的大千作品。”
在生活中,徐雯波不是依赖他的小女人,而是能与他并肩的伴侣。
她不仅是他的学生,还成为了他的助理、秘书、助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张大千精神世界的守门人。
即使是林青霞登门请字题名,张大千都笑着牵着人家的手,但一转头看到徐雯波略显不悦的神情,立马收敛。
这并非小心眼,而是因为徐雯波对这段感情的用心,早已超越了一般夫妻之间的维系。
张大千也不是没风流过,但他晚年只娶她一个人且一再表示:“她是我一生中最懂我画,也最懂我人的女子。
4
张大千去世后,留下的巨额遗产中,有94%都划到了徐雯波名下。
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人说他偏心,有人说她运气好。
但真正明白他们的人知道,这笔遗产不是物质的交换,而是张大千对她半生付出的承认。
徐雯波从未对这份财富张扬过什么,她只是继续守着老宅,守着那一幅幅画作,继续过着她和他共同定下来的生活节奏。
有人说,她拿住了张大千的心,但其实,是她成全了张大千的晚年。
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有名的,却是唯一一个把张大千从万人之上的地位,拉回到一个普通丈夫角色上的女人。
在她面前,张大千可以任性、可以天真、可以像个孩子般创作。
而这,也正是一个男人晚年最渴望拥有的安全感。
5
这段感情在外人看来是老牛吃嫩草,是张大千艺术之外的私生活八卦。
可从他们彼此的相处来看,这是一场相互懂得的深情,是两个灵魂之间跨越年龄鸿沟的相吸。
我们总说爱情应该门当户对,应该年龄相仿,应该符合世俗标准。
但事实是,真正能走入一个人心里的,从不是年纪,也不是出身,而是那个在你画笔干涸时递来清水,在你沉默时愿意陪你安静的人。
张大千有无数知己,却只愿把最后的深情留给徐雯波。
他用一生的画笔,描摹她的眉眼,她用一生的守候,守住他的世界。
来源:湖北台娱乐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