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儿子病逝18年后,67岁丈夫也走了,而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1 20:30 2

摘要:1992年,67岁的言小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距离儿子病逝18年后,他也要永远离开王晓棠了。

1992年,67岁的言小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距离儿子病逝18年后,他也要永远离开王晓棠了。

王晓棠很无助地拉住丈夫的手,用近乎哀求的语气说:

“儿子走了,难道就连你也要撇下我吗?”

言小朋伸手帮她擦去眼泪。在他的记忆里,王晓棠一直是一位百折不挠,巾帼不让须眉的解放军战士。只可惜,他不能继续陪着她走下去了。

在丈夫去世之后,孤身一人的王晓棠创下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

她是中国电影界第一位女将军,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位女厂长,

她是第一位被中国邮政选中发行邮票小型张的演员,她是第一位获得 “德艺双馨” 终身成就奖的女演员。

可是在满身载誉的背后,却是她难以言说的坎坷人生……

01

王晓棠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当时时局动荡,父母也是颠沛流离,她是一个早产儿。

因为发育不全,王晓棠刚出生没多久就患上了眼疾,而且身体也十分虚弱。父母怕养不活,几次想要把她送人,

但最终还是舍不得。

王晓棠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擅长画国画,母亲擅长画油画,而且两人都喜爱戏剧,艺术修养很高。

即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松过对王晓棠的教育,她十几岁就广泛阅读中外名著。

13岁时,王晓棠在重庆巴蜀中学读书,她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演讲比赛,很轻松就获得了第一名,显露出过人的文艺天赋。

当时,王晓棠的母亲有一个叫郎定一的朋友,她是一名京剧演员,工花旦。为了培养女儿,便介绍王晓棠拜师。

短短几年,王晓棠不仅掌握了戏曲的基本功,而且还会唱《铁弓缘》《红娘》等名剧,就连昆曲《游园惊梦》也唱得有模有样。

但可惜的是,郎定一后来返回北京,没过多久就病逝了。王晓棠为此难过了很久。

1948年春天,王晓棠跟随父母回到老家南京,同年冬天又到杭州定居。在此期间,一家人的生活很是拮据,父亲到大街上靠卖字画、刻印章为生。

可贫困的生活并不能阻止这家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母亲宁愿少吃几顿饭,也要带着王晓棠到剧院里看话剧,

王晓棠也因此喜欢上了表演。

1952年,18岁的王晓棠中学毕业,她想要到上海报考上海剧专,也就是现在的上海戏剧学院。

但可惜的是,学校在这一年正好不招生。

王晓棠不肯放弃,父母也四处奔走帮她想办法,后来经人介绍,王晓棠认识了演员黄宗英和赵丹夫妇。

巧的是,当年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打算成立京剧团和越剧团,派黄宗英的大哥黄宗江到上海招生。于是黄宗英笑着问王晓棠:

“想当演员不一定非要考剧专,参军你敢不敢?”

王晓棠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拍着胸脯说:“这有什么不敢的,只要能当演员,上刀山我都敢。”

黄宗英被逗笑了,很快就邀请王晓棠到她家里吃饭。席间,黄宗英的丈夫赵丹不断向黄宗江推荐王晓棠,并且说:

“这个孩子你们一定要收。”

可是黄宗江却一脸为难,因为这次招生有要求,那就是只招戏曲名角,别说像王晓棠这样的高中生了,就连大学生都不招。

但他又架不住妹妹和妹夫的劝说,最终只能向上级打报告,王晓棠就这样被破格录取了。

02

这年9月,王晓棠到总政文工团京剧团报到,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

当时京剧团里的很多演员都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王晓棠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兼职的文化教员。

她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来练功,踢腿、下腰、喊嗓子,白天组织文化课学习,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到两三点。

她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了很多同事的好感。学习班结业的时候,大家集体为王晓棠报请了三等功。

1954年,王晓棠因为报幕工作做得出色,被调入总政话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

可即便不唱京剧了,王晓棠依然坚持每天早起练功。别人好奇问她:“你都不唱戏了,还练这些做什么?”

王晓棠板着脸回答:“艺多不压身,我练毅力。”

因此,王晓棠在同事中间有些不合群。所以在排练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时,她就只能背着一个包袱,在舞台上扮演一个没有任何台词的群众。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属于她的时代也终会到来。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电影《神秘的旅伴》。导演寻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扮演彝族姑娘“小黎英”的合适人选。

直到这天他来到话剧团,一眼就看到了坐在角落里发呆,手里还捧着一本书的王晓棠。当王晓棠得知自己被选上后,她竟然激动得落泪。

由此可见,她到底有多热爱表演,喜欢演员这个职业。

1956年,《神秘的旅伴》上映,王晓棠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小黎英”。但小有名气之后,王晓棠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有关电影的知识。

除了打磨演技,她还自学摄影、美工、剪辑,这为她以后当导演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业取得突破的同时,王晓棠也迎来了爱情,她和言小朋结婚了。

言小朋出身名门,父亲是前四大须生之一的言派创始人言菊朋。

在王晓棠刚穿上军装,进入京剧团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这个长相漂亮,风姿飒爽的女孩。但奈何他比王晓棠大九岁,王晓棠当时才十八,

只能把这份喜欢埋在心底。

后来王晓棠调到话剧团,他也紧跟着调过来,并且鼓足勇气向王晓棠表白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王晓棠也已经心仪他很久,

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结婚之后,王晓棠在事业上遥遥领先,言小朋情愿成为她身边的一片绿色,为她做好生活上的后勤保障。

03

1957年,王晓棠主演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边寨烽火》。凭借这部影片,她获得了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在国际上第一个获奖的演员。

1958年,王晓棠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丈夫言小朋也紧随其后。就在这一年,他们的儿子言群出生了。

可是,王晓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大部分时间都是丈夫言小朋在照顾儿子。王晓棠只忙着拍戏。

1959年,王晓棠在继《英雄虎胆》之后,又和王心刚合作了电影《海鹰》。这部电影一上映便火遍全国,

有了“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

那时,各地粉丝纷纷给王晓棠写信,她成为了那个年代最红的演员之一。

1963年,王晓棠再次和王心刚合作,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在这部电影中,王晓棠一人分饰两角,完美演绎了性格迥异的金环、银环两姐妹。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王晓棠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在拍摄过程中,她反复和导演商讨,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创作才能,

为整部电影贡献了很多经典场景。

因为这部电影太过成功,《电影艺术》杂志也向王晓棠发出邀请,请她写一篇有关这部电影的感悟。

王晓棠洋洋洒洒,发表了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表演笔记。很多演员和导演都震惊了,没想到王晓棠在艺术上的追求,竟然如此苛刻。

但好景不长,随着那个不平凡年代的到来,王晓棠的演员事业也戛然而止。迎接她的,将会是此生最大的伤痛。

1969年,王晓棠和丈夫一起,被下放到农场劳动。王晓棠无时无刻不在期盼,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八一厂拍戏。

沉重的体力劳动,让王晓棠的眼疾复发了,她差点因此失明。但她身边所有人,甚至她不认识的人,都纷纷向她投来善意,

鼓励她说:“王晓棠,你要好好的,你还要回去继续拍电影给我们看。”

王晓棠深受感动,暗下决心:将来,她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些支持她的人,让他们知道,他们没有看错人。

抱着这样的决心,王晓棠苦熬了六年,可就在第五年的时候,她的儿子言群却得了重病。

1974年,17岁的言群因为肝炎一病不起。王晓棠想把他送到医院,可她却开不出就诊证明。

几番折腾下来,言群的病就这样被耽误了。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三天,王晓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守在儿子身边掉眼泪。

可无论她怎么挽留,儿子最终还是走了。

王晓棠无比自责,她对丈夫说:“是我害了儿子,如果他不是王晓棠的儿子,或许他就不会死,他还这么年轻。”

丈夫言小朋也是肝肠寸断,儿子这么英俊,这么倜傥多才,却这么短命。他刚想安慰几句,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夫妻两人只能相拥而泣。

04

1975年,王晓棠重新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但她此时已经41岁,一个女演员的最好年华已经蹉跎掉。

于是她有了改行当导演的想法。

期间,丈夫言小朋与她商量,想再要一个孩子。可是王晓棠一心扑在事业上,只想争分夺秒,把自己浪费掉的六年补回来。

见此,丈夫言小朋也没有多说什么。

1982年,王晓棠经过六年时间的精心准备,终于把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翔》搬上了大银幕。

有人批评王晓棠说:“太张扬了,电影界的饭菜都被一个人吃了。”

可是这部电影上映后,却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甚至还掀起了一阵观影狂潮。

王晓棠向所有支持她的观众证明:她不仅回来了,而且更加强大。

从1988年起,王晓棠开始担任八一厂的副厂长。她在任期间,先后出品了《大转折》《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等系列电影。

为了节省时间,当时的很多影片都是同时展开拍摄的。缺少导演,王晓棠就大胆启用刚刚毕业的年轻导演。

有人说她胆子太大,也有人劝她慎重,可她却霸气表示:“我说行就行,如果不行,我会让你行。”

可就在这个时候,王晓棠的丈夫言小朋却病倒了。

自从儿子病逝后,他就有了心结,郁郁寡欢,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1992年,67岁的言小朋病重,王晓棠卸下坚强的外表,流露出少有的脆弱,哭着哀求丈夫不要丢下她。

可是,丈夫还是带着遗憾走了。

中年丧子,晚年丧夫,事业在最好的时候受挫。几乎所有的倒霉事都让王晓棠一个人赶上了。

可是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不仅没有击垮她,反而更加激发她的斗志。儿子和丈夫都没了,她所有的弱点也都没了。

于是她决定化伤痛为力量,大干一场。

1993年,王晓棠正式成为八一厂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厂长,同时晋升少将军衔,成为第一个当将军的女演员。

她在片场指挥上百万人拍摄时,很多人都称赞,她的样子还真像一位将军。

王晓棠刚刚接手八一厂的时候,厂里的情况不容乐观,还有800多万元的亏损。可是1998年她离任时,却留给厂里6000万流动资金。

此外,她还为厂里买下700多亩影视基地,为未来做打算。

可以说,她完全就是把八一厂当做了自己的家,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

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却是她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放着几个馒头,半块咸菜,一分一厘从牙缝里节省出来的。

2000年,66岁的王晓棠老当益壮,用自己的最后一丝余热,策划编导了期盼海峡两岸同胞团圆的故事片《芬芳誓言》。

这部电影一举拿下多个大奖。

现如今,王晓棠已经91岁了。孤身一人的她,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思念丈夫和儿子。

她总会忍不住想,如果儿子还活着,现在恐怕都已经当爷爷了,她除了有孙子,还会有重孙子。如果丈夫也还活着,那这一家人该有多幸福啊。

每次想起这些,她的眼角都会忍不住泛起泪花。

可是每次擦干眼泪,她也会告诉自己:“王晓棠,你是一个兵。”

但其实,她还是一位母亲,一位妻子。

只是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观众,献给了她所热爱的电影事业。

来源:趣谈人物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