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电影大佬,折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1 17:27 2

摘要:近日,博纳影业的一则公告,披露了其董事长于冬,以及副总裁齐志,曾两次违规占用公司非经营性资金,且未按规定披露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

“京圈电影大亨”于冬,近来的日子不太好过。

近日,博纳影业的一则公告,披露了其董事长于冬,以及副总裁齐志,曾两次违规占用公司非经营性资金,且未按规定披露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

博纳影业关于公司及相关人员收到新疆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的公告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新疆监管局决定,对博纳影业“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对于冬、齐志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消息传出后,截至5月9日收盘,博纳影业股价跌至4.41元/股。

2025年以来,这已经是于冬和博纳第二次被推至舆论的暴风眼之中了。上一次,便是不久前博纳斥巨资制作的《蛟龙行动》在春节档撤档了。

从电影被撤档到董事长被警告,从市场失利到财务危机,这家昔日以《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主旋律大制作电影而夺得华语电影市场龙头的企业,却在近期频传坏消息,沦为了资本市场的“弃子”——这不禁令人好奇,博纳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接连打脸

5月8日,一则公告传来,搅动了“五一档”之后平静如水的电影市场。

根据博纳影业发布的《关于公司及相关人员收到新疆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的公告》,公司以支付信托理财款等形式,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通过第三方向董事、副总裁齐志和董事长、总经理于冬及其关联方提供资金,相关资金分别超过2亿元及2.6亿元。

据称,上述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资金往来等相关规定。因此,新疆证监局决定对博纳影业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而于冬、齐志也收到了警示函,受到相关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这一纸公告,揭开博纳资本操作中的涌动暗流,也让于冬再次深陷舆论风暴之中。

于冬

上一次,于冬被推上热搜,还是因为《蛟龙行动》在今年春节档的失利。

2025年,春节档大战开启,博纳派出了作为当家“武生”的“主旋律”影片《蛟龙行动》迎战。作为春节档唯一一部以动作场面取胜的大制作,加上于适等流量演员的加入,《蛟龙行动》原本应能占据票仓的一席之地。面对劲敌《哪吒2》,于冬挺身而出,为博纳的大制作《蛟龙行动》站台。

当观众给出并不高的评分的时候,于冬曾申冤式呐喊,“一分的全是黑水,希望影迷朋友们可以自发地给我们一个公平”,并在朋友圈发文称“绝不撤档”。

于冬曾喊冤:一分的全是黑水

于冬坚持上映的决策,引发了争议——影片口碑低迷(豆瓣评分未达预期),叠加宣发策略失误,来到2月14日,在情人节的氛围中,当天下午三点,《蛟龙行动》还是宣布了撤档。

电影《蛟龙行动》宣布撤档

最终,这部投资共10亿的大制作,只收回3.5亿元的票房,难以覆盖高额的成本,让博纳原本亏损的财务雪上加霜。

电影《蛟龙行动》的豆瓣评分

于冬的“老脸”,被观众和市场狠狠“打脸”。

影视圈,名利场,是最认得脸也最要脸的地方。脸面,意味着实力和资本。

自中国开启民营电影时代起,观众记住了一批名导明星,也认住了幕后的一批电影大亨。除了早年风头无两的华谊的王氏兄弟,近年来,后来居上的光线影业的王长田、北电正统军出身的于冬,更善于在台前向市场推介电影。

人们认住了于冬的脸,也记住了博纳在《中国机长》《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主旋律产品的澎湃热血的印记。

其实回看于冬和博纳的发迹史,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曾经给予了他们最捧场的待遇。

01

内地资本+香江经验

博纳创始人于冬,199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毕业,他被分配到北影厂当电影发行员。

这一年,被称为“电影奇迹年”,《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肖生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中外经典影片井喷式出现。时代早为这名年轻的电影人铺就了红毯。当时,于冬铆足了劲,26岁就当上了北影厂里最年轻的副科长。

后来,市场化浪潮袭来,1999年,北影厂和中影长合并,却让于冬丢了工作。一气之下,他赶上了下海潮,开始创业。

2003年,博纳影业的前身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电影发行牌照的民营企业。可以说博纳几乎是与中国大片时代亦步亦趋,一同成长的。

博纳UA影城

2007年,红杉资本与SIG海纳亚洲的注资,标志着博纳成为首家“触电”资本的民营电影公司。

“春江水暖鸭先知”,于冬作为电影发行的出身,让他当时对市场拥有了灵敏的嗅觉。华语电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港岛百老汇的霓虹灯逐渐积尘的时候,一批懂得风向的电影和导演北上,顺着这个风向,此时博纳开启了“港片代理+资本杠杆”。

通过代理发行港片,博纳在2003—2008年间垄断了80%的港片内地发行权,发行了《无间道3》《新警察故事》等卖座片,进一步加速了博纳的资本积累。在引进《无间道3》时,当时寰亚集团发行部总经理陈永雄曾评价道:“博纳很懂香港电影公司的要求和做法。”

《无间道3》《新警察故事》海报

一系列先进的经验的积累,让博纳在资本化的操作上先行一步。

2010年,博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上市的影视公司,此后开启全产业链布局,成立影院投资公司。

而香港电影的人才北上也被于冬截胡,吸纳了林超贤、刘伟强等动作片枭雄,将内地资本与香江经验合二为一,为此后炮制博纳的“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骄傲三部曲”(《决胜时刻》《中国机长》和《烈火英雄》)、“中国胜利三部曲”(《中国医生》《长津湖》《无名》)创造了人才队伍,由此开创了几乎是博纳专属的主旋律商业化模式和票房灵药公式。

2018年《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出台,处于上升期的博纳,成为首家获得院线牌照的民企。截至2023年,其自有影院达101家,覆盖IMAX等高端设备,形成“投资-制作-发行-放映”闭环。

这一阶段,博纳凭借产品与资本“两手抓”的发展模式,成为国内民营影业标杆。根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024年6月18日,博纳影业累计出品影片约297部,累计 参与影片总票房超过683亿元。

03

失灵

然而,成也主旋律,败也主旋律。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博纳的商业模式逐渐显露疲态。

此外,博纳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从一开始就暗含了风险。

2016年,博纳启动私有化退市时,其市值较2010年上市时缩水近70%。

2017年,博纳启动A股IPO,期间经历三次中止审查,最终于2022年8月登陆深交所,募资13.8亿元。当博纳一路进军资本市场时,另一场交易也在进行当中。

2016年,博纳及其子公司与中航信托合作成立有限合伙企业,投资《长津湖》等影片。

2021年,《长津湖》以57.75亿元票房登顶影史冠军,推动公司2021年营收达31.24亿元,净利润3.6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年,于冬将1.37亿股股份质押给中信信托。

曾经,主旋律影片,是博纳商业版图里的“护城河”。《红海行动》《中国机长》《长津湖》等将真实事件改编成类型片的路径,让博纳在做大中国电影市场的蛋糕时分得不少。

主旋律影片,是博纳商业版图里的“护城河”

然而,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的现实,决定了任何公司都无法凭借“一招鲜”获得永久的利润保证。市场正上演一场洗牌,昔日的龙头地位正被同行追赶。

如今,博纳影业的市值是60.62亿元,万达电影市值达225.12亿元,而在今年春节档大战中凭借《哪吒2》夺得头筹的光线影业,则以545.94亿元的市值,将一众“大哥”狠狠甩在身后

博纳近期的颓势,其实早已有迹可循。《蛟龙行动》对于博纳来说,近乎是一场豪赌。2024年4月,于冬曾表示,公司已经资金集中投资到大制作《蛟龙行动》中,涉及融资10亿元,其中7.3亿元来自中航信托。

根据该片摄影指导鲍德熹,《蛟龙行动》的制作成本是《红海行动》的5倍,这意味着,最终票房要达到30亿才能保证投资方能回本。

由此,博纳一部分中小型体量的影片被迫暂停,直接影响了博纳在近三年电影市场复苏中的夺位表现。

据统计,2023年,博纳并无产生一部票房过10亿的影片。而在2024年,哪怕有成龙主演的《传说》、请来名导胡玫执导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但这两部中小成本都在票房和口碑翻车,进一步拉大了博纳的亏损。

数据显示,博纳在2023年全年净亏损达2.37亿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的亏损累计高达3.56亿元。

博纳影业自2021年起,营收趋势连年下滑/图源:百度股市通

账面的亏损,也拉低了资本市场的信心。博纳影业2024年财报显示,阿里、腾讯等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从峰值时的16.6%降至9.2%,对于博纳投资的一系列赔本生意,股东并不想买账。

截至2025年一季度,博纳短期借款6.18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8.47亿元,账面现金仅5.17亿元,偿债压力巨大。

而在今年4月,发布公告称,于冬持有的1.37亿股公司股份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冻结,占其个人持股的48.70%,占公司总股本的10%。冻结期限长达三年。

博纳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民营影业的集体焦虑:观众对“单一叙事”的疲劳日益倍增,市场竞争倒逼着中国电影的内容创新。

与仍困在主旋律创作困境的博纳相比,光线传媒通过《哪吒》系列动画电影,验证了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动画赛道的认可与买账,而“国字头”的中影则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巩固科幻优势。

《哪吒2》的制作惊艳观众

博纳这二十余年的兴衰,正是中国电影资本化浪潮中缺乏治理与创新能力的写照,其最终因治理缺陷与创新乏力,跌落神坛。

来到2025年,电影商业的牌桌已经历数轮洗牌,昔日坐庄的人,也可能成为赌徒。

作者 |黄黛露

编辑 |江江

值班编辑|宝珠

视觉 |顾芗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