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韩国博主王辉(网名wanghwii)因其夸张的“韩国霸总吃饭”表演引发热议,并通过社交平台正式回应争议。这一事件因跨文化碰撞和短视频传播特性,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网络娱乐化解构的广泛讨论。
近日,韩国博主王辉(网名wanghwii)因其夸张的“韩国霸总吃饭”表演引发热议,并通过社交平台正式回应争议。这一事件因跨文化碰撞和短视频传播特性,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网络娱乐化解构的广泛讨论。
1. 身份澄清与文化示好
王辉强调自己的中文名为“王辉”,并表示从小尊敬并热爱中国文化,计划未来到中国体验美食文化。他试图淡化网红标签,称自己是“努力生活的平凡青年”,将夸张吃相解释为对美食的热情,否认视频存在剧本设计。
面对网友用“动物化比喻”等恶意言论,他表示“内心很痛”,但更感谢中国网友的鼓励,称这些留言“让我更想去热爱中国”。这种表态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对网络暴力的隐晦回应。
然而,他提及“中国朋友的支持”强化了人设,但网友通过对比其日常视频,质疑其“平凡青年”的真实性,形成信任危机。例如有网友发现其早期视频风格正常,仅在特定时期突然夸张化。
2.模仿热潮的特征
本土化解构
中国网友将韩剧霸总精英形象转化为“土味搞笑”,例如河南博主用方言演绎“财阀吃胡辣汤”,高喊“俺不中嘞”;篮球运动员齐麟西装革履在家庭餐桌上模仿,金属勺刮牙齿声与乡土场景形成喜剧反差。
传播裂变机制
情绪宣泄:15秒的“烫不死他的豪迈”“下巴脱臼式咀嚼”标签化表演,契合年轻人解压需求;家庭互动梗:山东网友模仿时被母亲掌掴、妻子烤肉时丈夫即兴表演等“翻车现场”助推二次传播。
文化符号冲突
中国传统餐桌礼仪强调“食不言寝不语”,而王辉的“汤水四溅”“吧唧声”被批评为粗鲁。有网友戏称其表演“若在中国饭桌上会被长辈敲手”,甚至被减肥博主用作“抑制食欲教学素材”。
3. 跨国舆论场的碰撞
韩国网友的争议
部分韩国网民认为模仿强化了“粗鲁”刻板印象,但中国反驳者强调戏谑对象是韩剧套路而非真实文化。例如越南网友调侃“霸总食材贫瘠”,日本网友质疑“财阀会吃这种东西”,形成多国观点交锋。
文化误读与反思
事件意外牵连非洲网友,因王辉曾称“韩国菜比中餐更优”,引发黑人群体对其“文化剽窃”指责。这种跨种族议题的衍生,暴露短视频时代符号传播的不可控性。
4. 事件本质与启示
此次风波折射出短视频时代文化流动的特性:通过解构精英符号制造全民娱乐,又在跨国传播中激化身份焦虑。王辉急于用“爱中国”人设挽救形象,恰恰反映了网红经济下跨国个体在流量与真实之间的困境。
来源:凯德印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