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好东西”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4 09:55 4

摘要:纵使你还没看过《好东西》,应该也已经听说过了。豆瓣开分9.1,上一次国产电影开分在9分以上,还是6年前的《我不是药神》。已经临近年底,大概也难有作品能出其右,因此已经有影评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2024中国电影年度最佳。

纵使你还没看过《好东西》,应该也已经听说过了。豆瓣开分9.1,上一次国产电影开分在9分以上,还是6年前的《我不是药神》。已经临近年底,大概也难有作品能出其右,因此已经有影评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2024中国电影年度最佳。

从可搜集到的反馈来看,电影对男性观众的吸引力如何暂不清楚,但女性观众确实打心底里喜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影片讲述了能干的单亲妈妈王铁梅带小孩王茉莉搬到新家,结识了所谓清醒恋爱脑的邻居小叶,三个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女性,在不完美的生活中互相拥抱、鼓励、前进的故事。按照以往的叙事,无论是王铁梅还是小叶,想要生活有所起色、人生发生转折,必然会遇到一个“好男人”,但这部影片没有,三位女性就是生活的主角,彼此温暖、托举着,找到自洽、明媚的生活态度。

这样一个没有“依附”、没有“自苦”、没有“楚楚可怜”、没有“雌竞互撕”的故事,却恰恰讲到了女性的心坎上,引起广泛共鸣,足以说明女性对自我能量的认同以及对自我角色认识的“更新”。

——这也是影片中一再展现的:不断撕下身上的“标签”,不断打破角色“刻板印象”,活成“我”的样子。

要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并不容易,需要点技术和分寸。所以电影采用了轻盈的叙事风格。妙语连珠,密集“爆梗”,笑点不断。比如,单亲妈妈带娃的生活,代入现实会有“一地鸡毛”,但观影过程中却感受不到一丝苦难,反倒不乏各种小确幸、小惊喜。难怪有媒体评价它:这应该是近几年来观影气氛最好、笑声最透彻、男女老少都能从中收获快乐的国产电影了。

是影片看不见那“一地鸡毛”吗?并不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孩王茉莉猜声音来源的片段:煎鸡蛋时油溅的声音、晾晒衣服时互相摩擦的声音、吸尘器工作发出的嗡嗡声、将蔬果丢进水盆的声音、刷鞋的声音……在王茉莉的想象中,化作了暴风雨、火山爆发、沙漠中下雨、海豚入水、龙卷风、流沙等自然界的壮阔景象,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音乐华章。它消解了家务的琐碎和灰暗,赋予其价值和浪漫。

生活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看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细细碎碎、繁繁琐琐的活计,可能是苦难,也可能是华章。只是,它的宝贵很多人都看不见。

正如现在很多涉婚姻家庭的网络表达所展现的,男人看不见家务劳动的价值,女人看得见其中的委屈,结果是谁都不满意,谁都不高兴。那些情绪在网络空间不断堆积,浇筑着性别对立,带来对婚姻的消极。

其实,是时候认真审视家务劳动的价值了。在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中,家务劳动往往被视为女性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其并不直接转化成经济价值进而被忽视。而在女性也参与社会劳动的背景下,家务劳动就成了女性对家庭额外的无偿付出。如果这种付出一直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平衡,那么对婚姻家庭结构和生育观念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影片看到了家务劳动的价值,看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所以赢得女性一片喝彩。

当然,看到只是第一步,寻找“出路”才更有价值。所以影片展现了很多“时尚”的观点,带着女性接纳与自洽。

比如王铁梅的形象,跳脱出旧有女性叙事框架,不再以牺牲而获得崇高感,而是勾勒出一个取悦自己、爱自己、能够成就自己的母亲形象;小叶和小孩之间,则构成了另一种层面的“母女关系”,陪伴沟通、相互开解;在“平等、夸赞”式教育下成长的王茉莉,也给我们展现了“全上海最幸福的小孩”到底是什么样子:早慧、坦诚、率真……

整个故事积极向上,充满阳光,但整个氛围并不“卷”,没有“逼迫”:小孩说,“人生是一种体验,我们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相比于台上表演,我更喜欢做观众的样子”;对于“女孩要怎么打鼓呀”的疑问,得到的回答是:“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对一时悲观的王铁梅,给出这样的安慰:“什么是好,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谁是裁判。我们不要再玩他们的游戏了好不好?”

人生,终究要活成“我”的样子,才最好看。

比起前一个开分9分以上的作品,《好东西》想要探讨的“东西”更多,展现的内核更多元。除了女性主义,还有当代男女关系、育儿观、原生家庭、职场歧视等话题。

比如,在对男女关系的审视上,影片没有简单地将男女关系标签化或刻板化,而是从多角度深入剖析现代男女在情感、责任、期望等方面的复杂互动,暗示性别问题本就不只是女性的事情,很多有问题的性别观点不仅伤害女性,男性同样也是受害者,借以鼓励观众重新思考并尊重差异。

再如,在原生家庭问题上,影片通过角色的成长,表达了超越原生家庭束缚、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性,既不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力,也不认同“原生囚笼”。

还如,在对小孩的教养上,它超越传统的严厉或溺爱模式,呈现出更加科学、理性的育儿理念,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相互尊重以及共同成长,为当代父母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借鉴。

整体来看,《好东西》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好东西”。虽然它不是完美的,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对男性“去责任化”形象的塑造,小孩的台词有时太“大人化”,等等。

但换个角度思考,影片中塑造的“非典型”男性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又是否代表了某种走向?它是否在提醒我们:在对性别平等的认知上,女性已经先行一步,而有些男性并没有跟上?

无论如何,“去责任化”都是需要警惕的,不管对于男性还是女性。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