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 对话中文在线马韬,谈中国短剧的全球化路径探索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1 10:41 1

摘要: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

编者按:

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将保留对话中的矛盾与争议,帮助大家在撕裂的观点中,触摸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

本期对话:马韬

马韬,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经理,集团创新委员会秘书长。

谈论短剧出海时,中文在线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作为中国短剧全球化的先锋,中文在线自有平台Sereal+、UniReel已攻入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市场。从“翻译剧”到“本土化爆款”,从“IP搬运”到“文化适配”,当海外观众为中国短剧买单时,他们消费的不只是剧情,更是深厚积淀的文化资源,打磨成熟的“投流变现”模型,以及AI技术对内容生产的重构。

“我们判断,中国短剧将和美国好莱坞大片、韩国电影以及日本动漫并称为新的四大国际文化现象。”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经理马韬的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短剧在全球文化消费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映射出中国内容产业从“跟随者”向“造风者”的跃迁。

四维引擎驱动短剧爆发

从2021年行业萌芽到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短剧仅用四年时间便走完了长视频十年的进化之路。在马韬看来,这是用户、供给、资本与政策四重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这其中,用户需求变迁是核心驱动力。移动互联网十年,彻底重塑了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马韬认为,当前电影市场低迷、长视频增长乏力,本质是用户对“节奏拖沓”内容失去耐心。碎片化时间与注意力分散催生了“快节奏、高情绪化”内容需求,而短剧填补了长视频与短视频之间的空白。

供给侧力量也在推动短剧行业发展。网络文学20年积累为短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二者形成紧密的伴生关系,也推动着短剧快速完成从补充形态到通用形态的进化。“早期短剧依附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或微信小程序,如今已形成独立生态”,马韬表示,“短剧替代性极强,已基本取代了短视频平台上的剧情性消费。”

平台与资本的加码则加速了行业成熟。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场,不仅带来了流量和资金支持,还构建了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推动短剧在3-4年内完成“孕育-爆发-成熟”周期。

而政策的呵护与积极引导则为短剧行业的成长保驾护航。马韬认为,相比于过去的网络大电影,这一轮监管部门“尊重市场、适时介入”的态度,为短剧创造了良性的生长空间。

四维引擎驱动短剧爆发,而短剧产业链也呈现出鲜明特征:上游版权多元,网文仍是核心IP来源,不过传统影视人与漫改内容加速涌入,推动创作门槛趋向专业化;中游制作内卷,制作公司从百家激增至3000余家,年产量从3000部飙升至5万部,行业陷入“量大于质”的竞争红海;下游平台混战,当前免费模式占比约60%,付费模式占比约30%,品牌剧与电商带货占比不足10%,付费市场加速萎缩,免费模式将成为主流。

马韬总结:“发展到现在,我已经不认为短剧只是某一家企业的生意,而是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做的生意。过去是短剧+,现在是+短剧,每个平台未来都可能拥有短剧板块。”

正是因为短剧极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引来大平台陆续入场。这一方面利好内容方,流量成本降低,展示渠道拓宽;但另一方面挤压平台方,非巨头系企业因缺乏资本与流量优势,生存空间可能收缩。

“国内市场再造独立短剧平台的机会已非常渺茫”,马韬直言。当前,行业呈现平台垄断风险,内容方需依附寡头规则生存,市场公平性面临挑战。尽管如此,短剧仍为内容行业注入活力,马韬感叹,“互联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短剧给了大家一个新的希望。”

从本土爆款到全球叙事

可以确定的是,短剧带来的希望并未止步于国内市场。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19个,其中2个为短剧应用;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20个,短剧包揽8席。在马韬看来,短剧出海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新路径。

中国短剧为何具备全球化扩张的实力?马韬认为首先源于其深厚的产业基础。网文是短剧的文化母本,中国年产量超400万部网络小说,涵盖都市、仙侠、悬疑、甜宠等多元题材,既具备普世情感共鸣,又带有鲜明的东方文化基因。马韬说,“这些源源不断的网络文学滋养出了大批量的编剧和小说作者,这样的产业基础在海外是找不到的。”

其次则有赖于中国短剧规模优势的托举。马韬透露,当前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大约100亿美元,这样的市场完全能够承载多家独角兽级别的公司。海外短剧市场虽仍在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约20-30亿美元,但在中国短剧出海耕耘下,海外增速迅猛,马韬预计2-3年可追平国内。

而中国短剧独特的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也难以在短期内复刻。“付费+投流”的复合商业模式,脱胎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十年积累的成熟营销经验。这种商业模式的壁垒不仅在于技术或资本,更在于中国企业在国内激烈竞争环境下形成的系统性作战能力,使其在文化差异显著的海外市场仍能实现标准化打法与本土化策略的有机融合。目前海外200余家短剧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国公司,在马韬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主要在于短剧军团的打造非一日之功。

除了人才之外,技术也是中国短剧出海的加速器,马韬以中文在线自研的“中文逍遥”大模型为例,剧本创作周期已经从过去的一个月压缩至一周;AI漫剧技术则实现从文字到分镜、再到视频的“人机共创”。他强调,“AI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更让短剧能够快速适配海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文化差异与用户习惯磨合

尽管短剧出海势头强劲,但马韬坦言:“海外市场开拓仍处于初期,还没有真正站在宣传优势上占据主导性。”

首先需要面对的挑战是:不同市场的结构性差异。

内容题材方面,国内用户较为多元,都市、仙侠、古装、悬疑、科幻、甜宠都有受众;欧美用户则偏爱超英、悬疑、吸血鬼等题材;东南亚市场对“屌丝逆袭”“豪门恩怨”等强情绪化内容接受度较高;南美对黑帮题材情有独钟;日本则呈现独特偏好,从目前中文在线的探索来看,“豪门大小姐职场逆袭”的题材在近期热度攀升。

用户画像层面,国内短剧市场最初靠男频引爆,男性用户占比较高;海外女频却率先拓开市场,女性用户占70%以上。马韬说,“未来男频在海外市场能不能爆还在探索中,不过目前的整体状态是与国内市场呈颠倒状态。”

分发模式上,国内依赖抖音、微信小程序等超级平台,海外则呈现“分散化”特征。除了YouTube这样的流量入口之外,海外主要以内容提供方自有的短剧APP平台为主,这导致海外市场短剧APP间竞争激烈,高度依赖精准投流。

“现在多数海外用户都是通过‘被动性下载’接触短剧平台,这是一种强营销策略,通过高投入、高周转的投流模式触达潜在受众。”马韬指出,这主要由于海外市场仍处于用户教育初期,与国内用户主动搜索短剧的成熟习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被动性背后,既反映出短剧作为新兴内容形态的认知门槛,也凸显了市场拓荒阶段的必然性。

尽管用户获取方式依赖外部驱动,但海外市场的结构性优势不容忽视。相较于国内用户对免费内容的惯性依赖,海外用户付费意愿更高,订阅制、单集付费等模式接受度良好。马韬表示:“前期投流成本可通过用户付费快速回收,这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为长期深耕提供了可行性。”

短期来看,强营销仍是打开市场的必要手段;长期而言,唯有通过内容提质与生态优化,才能将短剧从“流量生意”转化为“文化消费新常态”。“目前许多海外用户能接受短剧形态,但却不理解内容本身,更多是一种猎奇心态。”马韬说,“猎奇心态只能吸引用户一时,真正留住观众需要打破文化隔阂,进行本土化叙事。”

只有当用户开始为“好故事”而非“新鲜感”付费时,海外短剧才能真正迈入良性循环。

本土化深水区与分层运营

作为中国短剧“走出去”的主要推动者,中文在线在海外市场已经实现了多个短剧平台的布局,自建专注于全球付费精品短剧市场的Sereal+和从日本市场辐射其他市场的UniReel。“我们在这个时间点多点布局,是希望承接海外短剧市场窗口期的机会”,马韬说。

而作为一家数字内容公司,中文在线手握的大量版权IP都是其抓住海外机遇的筹码——网文原创平台17K小说网、古风女频文学网站四月天等原创文学网站矩阵,拥有450万名原创文学作者与560万种数字内容的庞大文学宝藏,加之通过最近几年海外网文平台积累的大量内容和用户数据,都将反哺到海外短剧的内容创作中去。马韬透露,“我们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了差异化、定向化的布局,其中公司主力短剧平台之一Sereal+的端内收入去年就进入全球短剧平台top30,全国微短剧出海平台TOP10。Sereal+在全球市场立住脚,大大推进了中文在线在全球短剧市场的多元化布局。”

而这些成绩的获得,也经历了大量的试错和反复的验证。

首先在制作模式上,当前短剧出海主要涉及“本土化翻译”、“中国团队+外籍演员”和“纯海外团队制作”。马韬透露,“我们更倾向于‘中国团队幕后+外籍演员台前’的混合模式。”这一策略背后,是企业在全球化扩张中对效率与适配性的双重考量。

短剧出海早期阶段,通常以翻译模式切入,而翻译模式又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字幕适配这类浅层次翻译,然后是字幕+配音这类深层次翻译,再进一步就是翻拍。目前配音+翻拍是中国短剧出海的主流模式,而这主要是基于成本考量。

不过现阶段,中文在线多支海外团队主推的混合模式则更进一步:中国团队掌控核心流程,包括选题策划、数据复盘、投流策略,而外籍编剧、导演、演员负责内容本土化落地。马韬解释:“我们希望把中国短剧的这套成熟流程真正移植到海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种协作模式既保证‘短剧心法’不流失,又避免文化硬着陆。”

而在商业模式上,面对复杂的海外生态,中文在线也并未简单复刻国内模式,而是选择“混合战略”破局。“对于视频内容,国内用户是习惯性免费,而海外用户则是习惯性付费,强行复制国内免费模式可能适得其反”,马韬说,“免费+广告虽然有其竞争力,但也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比如在现阶段的北美市场,免费模式的ROI并不比付费模式好。”

针对区域差异论,马韬强调“内容适配比地域划分更重要”:日本虽以付费为主,但下沉用户同样存在免费需求,而东南亚看似天生就适合免费,但也存在高净值用户。

这种差异催生出更精细的运营策略。“市场终局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分层混合。”马韬以日本市场为例,“付费首播+二次免费带广告”的双层变现模式,既能满足分层需求,又可最大化内容价值。

中国模式的全球适配实验

谈到中文在线接下来的战略方向,马韬给出了清晰的路径:深耕精品内容、打造超级IP、加速全球化布局、拥抱AI革命。

在中文在线的未来蓝图中,短剧行业的终局不是“影视替代品”,而是融合文化、技术与商业的超级平台——在这里,每个IP都能衍生出短剧、漫剧、游戏、衍生品组成的“内容宇宙”。

而中文在线已然成为海外短剧生态的最大布局者,马韬直言:“我们希望继续加大海外短剧市场上中下游各个关键环节的参与力度。”

这是期望,也是前进的动力。

在这场关于短剧出海的深度对话中,从商业模式的创新到文化基因的碰撞,从技术赋能的工业化生产到本土化落地的精细博弈,一条清晰的逻辑链逐渐浮现:短剧不仅是内容形态的革新,更是一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化文化实验。

中文在线的实践印证,短剧出海的本质是“标准化能力”与“在地化智慧”的辩证统一——通过“中国团队+海外适配”的混合模式,将高密度的情感叙事与数据驱动的投流策略结合;借助分层变现模型,在付费习惯与免费逻辑的夹缝中开辟增量市场;依托AI技术与网文IP的生态协同,实现从“文化翻译”到“文化再造”的跨越。这些探索背后,是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向“模式出海”的质变。

短剧的全球化进程,恰似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中国移动互联网十年积淀的产业势能,也映照出中国文化从“被动解释”到“主动定义”的叙事转向。

这场浪潮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收割多少市场份额,而在于证明一件事:在全球文化消费的版图上,中国团队不仅能做“跟随者”,更可以成为“造风者”。正如马韬所言:短剧正在成为中国继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影视之后,又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当产业链的齿轮持续转动,这条从“网文IP”到“短剧爆款”再到“文化符号”的转化通路,或将为中国故事的全球绽放,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来源:流媒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