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戛纳排行榜,《一一》仅第十?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00:35 2

摘要:今年的戛纳在国内的关注度非常高,我也想来玩一个游戏,在这里选出我心目中最佳的十部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并按倒序排名。戛纳电影节的特点之一,就是经常把奖项颁给「正确」的电影人,但却是一部「错误」的作品,似乎奖项是对它之前选片和评判「短视」的某种补偿

开寅

今年的戛纳在国内的关注度非常高,我也想来玩一个游戏,在这里选出我心目中最佳的十部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并按倒序排名。戛纳电影节的特点之一,就是经常把奖项颁给「正确」的电影人,但却是一部「错误」的作品,似乎奖项是对它之前选片和评判「短视」的某种补偿——这种情况在投票人为同一批的奥斯卡更为突出。因此在我看来,好几位华语电影大师的戛纳最佳,都不是他获得奖项最大的那次,比如陈凯歌,我选的就不是《霸王别姬》,侯孝贤也不是《聂隐娘》。同理,张艺谋的戛纳最佳不是《活着》,娄烨也不是《春风沉醉的夜晚》。上面这些似乎理所应当被关注的影片都没出现在我这份名单之中。再次重申,这是一次非常个人化的评价,不求认同,不以奖项论英雄,只是想阐明我所理解的电影层面的真正价值是什么。10.《一一》(2000)导演:杨德昌

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无疑是那一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问津。快十年以后,戛纳终于意识到杨德昌是华语电影界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赶紧把他拉进主竞赛并颁给他一尊最佳导演奖。《一一》有着杨德昌一贯的刻意、说教和感时伤怀,以及所有人物台词都是导演一人内心独白传声筒的观感。但同时他又变得温和起来,似乎不再出离愤怒,也放弃了刁钻的批判,而是用一双沧桑的眼睛去审视庸常社会中的荒诞与温情。于是那些人与人之间带着荒谬意味的矛盾冲突和生老病死,童年的成长、少年的成熟、青年的堕落和中年的绝望融汇成一幅时代肖像,像不同的水晶球并置一起互相折射发出灿烂的光芒,影片也因此具有了杨德昌影片从未有过的自省式魅力。9.《黑社会》(2005)导演:杜琪峰《黑社会》不是杜琪峰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重量级的一部(《PTU》才是最好的)。无论是群像式的人物塑造,还是跌宕起伏的叙事,本片都凝结了他最核心的导演技巧。与时代紧密挂钩的寓言式主题也是《黑社会》最终进入戛纳电影节视野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最熟悉的,无疑是杜式风格化到极致的场景设计和充满潜在暴力因子的尽情渲染。无论是张家辉将破碎的勺子吞入肚中,装着活人的囚笼顺着山崖滚下,还是深夜街头一对多的砍刀拼杀,都洋溢着香港电影特有的荒诞想象力。当然,还有杜琪峰个人独有的沉稳以及对力量爆发前刹那的精心雕琢刻画。相比起来,主题的略显直白和结构上的平铺直叙等缺点也许都可以忽略不计了。8.《戏梦人生》(1993)导演:侯孝贤据说在拍完《悲情城市》以后,侯孝贤一度觉得在剧情片领域他已经走到了某个无法再向前继续的瓶颈。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意大利电影尤其是帕索里尼的作品,终于发现了自己影片中的视点问题。时隔四年后,《戏梦人生》亮相戛纳主竞赛单元。我们看到了一个脱胎换骨的侯孝贤,他不再追求前后连贯的故事线路,也不再把摄影机的视点与任何一个人物重合。他良好地把握了帕索里尼影片中「自由间接话语」视点的位置,形成了全新的旁观者视角。于是影片从沉入式的回忆、抒情和表意中彻底摆脱出来,不再沉浸于对人物的同情、共情和怜悯。由《戏梦人生》开始,他的影片变成属于人物的电影,他们的姿态、表情、行动和细致入微的场面调度成为影片的主旨,在故事情境的框架中,演员以徜徉摇摆的状态挥洒属于自身的魅力。7.《花样年华》(2000)导演:王家卫导演:陈凯歌导演:蔡明亮导演:王家卫导演:胡金铨导演:侯孝贤导演:侯孝贤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