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爽剧:狂欢背后有隐忧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0 19:21 1

摘要:“3分钟一个反转,5分钟一次打脸”,网络爽剧凭借这种强节奏叙事,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大众的日常娱乐。然而,当观众沉浸在爽剧创造的即时快感中时,隐患已悄然浮现。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62亿,人均当日使用时长由90分钟提升到101分钟。

“3分钟一个反转,5分钟一次打脸”,网络爽剧凭借这种强节奏叙事,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大众的日常娱乐。然而,当观众沉浸在爽剧创造的即时快感中时,隐患已悄然浮现。

“即时快感”成瘾 精神鸦片难戒

“今儿又被催单了,昨天还有个差评。”外卖骑手小单倚着电动车,趁着等餐的空档刷着一部名为《龙王赘婿·逆袭人生》的网络爽剧。“这种剧一刷开,我好像也跟着主角‘逆袭’了一样,太上头了,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他边说边熟练地划向下一集。这种身份倒置的爽感,成为这位“00后”骑手的空闲解压剂。

小单的选择,折射出网络爽剧风靡背后的深层逻辑。996群体在通勤途中完成“打工人逆袭”的心理代偿;小镇青年在“草根逆袭”的戏剧化叙事中完成对阶层壁垒的想象性突破;还有部分观众则在“手撕渣男”“打脸小三”的情节里,实现对婚姻矛盾的情绪宣泄与心理突围。极简化的叙事逻辑、短平快的剧情节奏,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手机屏幕,完成着一场场无需成本的“人生代餐”。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崔莉所言,所谓的爽剧,核心就是白日梦的编织。微短剧的生产者以满足受众的白日梦为己任,而受众也沉溺于白日梦中不可自拔,这是其逻辑的底层。

“再看一集就睡”“智商-100,快乐+10000”……从这些评论中不难看出,网络爽剧正从娱乐工具异化为新型精神成瘾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观众习惯用2倍速观看主角的人生逆袭时,对现实生活的耐心也在同步消减。

爽剧中,主角三天便能登上人生巅峰,商战无往不胜,职场平步青云;反观现实,升职加薪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大四学生佳佳跟记者吐槽:“招聘会听企业介绍管培规划,从基层岗位上升感觉太费劲了,怎么才能像网剧那样快速升职呢?”在爽剧的“即食成功”对比下,现实中的渐进式成长变得愈发难以忍受,这种“时间感知失调”正制造着新型社会焦虑。

“温水煮蛙”付费 易陷消费陷阱

“我妈买菜为3毛钱能砍价半小时,看短剧却眼都不眨就充值,前前后后花费已经上万。”“我爸现在做饭都要架着手机追剧,劝他少看反被㨃‘才几块钱’。”这些来自子女的吐槽,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共鸣。曾经精打细算的父母一辈,如今却成为微短剧忠实的“氪金玩家”。

记者通过对中老年群体的街头访谈发现,他们会利用做饭、洗漱等日常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追剧,而这种高强度的观看习惯往往伴随着显著的“小额高频付费”模式,虽然单次充值金额多在10至30元的亲民区间,但月度累计消费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市民王大妈跟记者抱怨,在充值时根本就没看到“自动续费”的条款,直到收到银行扣款通知才发现被持续扣费。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费模式,经常通过“首集0.99元”“连续包月优惠”等诱导性设计,让节俭的长辈们不知不觉累积出惊人的娱乐支出。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一些短视频平台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然后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等现象,导致不少中老年消费者权益受损。

不只有闲的老年人,忙碌的中青年群体同样是“被收割对象”。“每次充值跳出来都是不足一块钱,现在随便买杯奶茶都要二三十块钱,相比之下真觉得跟不要钱似的。”短剧迷小胡分享道,“最要命的是每到剧情关键点就弹出付费页面,那种‘就差一点’的焦躁感,让我总是在冲动中完成支付。”

这种利用小额支付心理和剧情悬念双重诱导的消费模式,正是让许多观众不知不觉超额消费的重要原因。

“花式套路”过审 短剧亟需规范

“这种剧都能过审?中间100集违法乱纪,最后1集强行自首就完事了?审核是只看大结局吗?”“震惊!女主靠下药、栽赃上位,最后居然洗白成商业女强人!这价值观是怎么过审的?”“这剧把历史名人改得面目全非,就因为是‘架空’就能过审?”在小红书、豆瓣小组、抖音等平台上,网络爽剧的审核问题成为网友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为了顺利过审,我们自有一套‘求生法则’。”入行两年便创作十余部短剧的编剧小潘,揭秘其创作背后的生存之道,“当剧情需要主角采取设局、暴力等极端手段时,结尾必定会让反派接受法律制裁,以确保观点正确;在塑造复仇情节时,会刻意将主角行为包装成‘惩恶扬善’,给爽感十足的剧情披上主流价值观的外衣,降低被禁风险;还有就是钻题材界定的空子,把故事架空在虚构朝代,避开‘篡改历史’的审查雷区。”

此外,据小潘介绍,当爽剧试图触碰职场压榨、性别困境等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时,往往会遭遇审核的“玻璃天花板”,脱离现实的“无脑爽”反而更容易过审,这无形中也致使创作者进行自我审查与题材规避。

某短剧制作团队向记者透露,制作中会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通过同音字替换、词义重组等方式处理敏感词汇,以规避AI审核系统对风险内容的识别。

去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对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被业内人士称为“最严短剧新规”。今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又以2025年首个管理提示,对微短剧创作划出红线:《微短剧要“爽”而有度》。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陆先高对此发表的政策解读表示,要着力提升微短剧作品的审美和价值内涵,果断剔除创作基因中的负面元素,转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通过监管与行业多方共同发力,把微短剧打造成新大众文化载体。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赵文珺深表赞同:“网络微短剧行业若想行稳致远,需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严惩诱导消费与大数据杀熟,加强用户权益宣传,以优质内容与健康生态重塑用户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并州新闻‬ 见习记者 赵静茹 记者 胡引平

来源:太原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