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还是小学生的黄艺博凭借手臂上的“五道杠”横空出世。这个小男孩在他父母口中是非常优秀的:“从不玩游戏,关心历史和政治,担忧民族命运的人类战争,理想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很多事我们只看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局。
大家还记得2011 年那个,曾因一脸“官相”而走红的“五道杠”小男孩么?
当年,还是小学生的黄艺博凭借手臂上的“五道杠”横空出世。这个小男孩在他父母口中是非常优秀的:“从不玩游戏,关心历史和政治,担忧民族命运的人类战争,理想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不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吗?不少的网友评价他:官相十足。这样的孩子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未来都是不可限量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新闻的主角黄艺博,现在怎么样了?
14年前,因为一张照片,湖北武汉的一个少年一夜之间火爆了全网。
照片里,少年身穿蓝色大衣,脖子上系着崭新的红领巾,胳膊上更是别着耀眼的“五道杠”。
他就是当年中国少先队武汉市的副总队长黄艺博,人称“五道杠少年”。
在小学时期,一道杠代表小队长,二道杠代表中队长,三道杠则代表大队长。
而五道杠则是武汉有关部门在大队长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区总队长和市总队长的职务,变成了四道杠和五道杠。
这孩子,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5、6岁时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资治通鉴》,七岁起每天坚持看《人民日报》。在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黄艺博就心怀天下,一心只关心国家大事。
并且还不到13岁,就包揽了众多荣誉:“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全国五星雏鹰奖章”、湖北省优秀少年”……
截止2011年,他还曾在全国重要的报纸上发表了超过100篇的文章。
更难得的是,才十几岁的孩子,就把自己的全部稿费所得都用在了慈善上。
每个月都会去一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并且把稿费和他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悉数用来资助孤寡老人。他的志向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好的生活。
这样一个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板正”小少年,怎么看以后都是有出息的孩子。长大了肯定会出人头地,有一番大作为。
如果剧情这样走下去,大结局会很美好。但大部分网友对黄艺博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质疑。
2岁的孩子真的能看得懂《新闻联播》吗?
7岁的孩子真的能读得懂《资治通鉴》吗?
才小学阶段,就能写出上百篇那么有深度文章?
除非是“神童”不然对于一个普娃几乎不可能,一个两岁、七岁的孩子有选择自己看不看电视、看什么电视的权利吗?
所谓的比大人还要关心国家大事的说法,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父母给他的包装。
为的就是让他“神童”的人设更加的可信。
网友还对那些走红的充满“官相”的照片,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一身正气,未来一定是个栋梁之才。
也有人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是个“官迷”,出口就是“官腔”,不像是一个小孩子,更像是被包装出来的。
果不其然,后来也有人扒出,黄艺博发表的文章、撰写的博客,都是父亲润色后的结果。
父母把官场上的做派强加给孩子,让本应该是纯真的、天然的,拥有无数种可能性的孩子过早成熟,真的可以吗?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里写过的一段话: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黄艺博父母的做法显然是错的,自从走红之后,黄艺博就渐渐膨胀起来。
在初中时,他把大量时间用在学校事务和人际关系上,常常为了做志愿者而牺牲学习时间。
中考结束后,黄艺博没能考上武汉的重点高中,但因为母校的极力推荐,黄艺博还是被武汉水果湖高中破格录取。
到了高中,黄艺博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仍然一心扑在学校的事务性工作上。
但黄艺博在校的综合表现实在太过优异了,武汉大学在高考前就为他开通了自主招生的渠道。
只要他高考成绩过了湖北本科线38分,就能顺利被武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
2016年高考,黄艺博才考了477分,与一本线相差43分,只能去武汉学院读三本。
不管包装再精美,最后还是要靠实力说话。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起点能跑多快,而是能否如约抵达终点。
让人惊叹的是,因“五道杠”少年黄艺博而被迫红了一把的“不屑弟”孙童,他的现状和黄艺博来了个两级反转。
2015年夏天,一张小学生采访照片刷爆全网。
镜头里,13岁的黄艺博戴着五道杠少先队队长标志,笑容自信;而他身旁的男孩却翻白眼、撇嘴,被网友戏称“不屑弟”。因为这个表情孙童也火了,这孩子初中成绩吊车尾,老师开会都叹气“这孩子怕是废了”。
但他的母亲从未逼迫他熬夜刷题,而是陪他讨论《三体》,带他参观科技馆,在兴趣中培养逻辑思维。
结果人家高中突然开窍,高考成绩碾压黄艺博,最终考入华中科大,本科后直接杀到哈佛深造。
人生的这场马拉松,孙童最终跑到了前面。
这也给很多想要把孩子包装成“神童”的家长提了一个醒。如果真实的能力和夸张的宣传相悖的话,不仅不会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困扰。
孩子爱玩是天性,非要违背天性去做一些不符合年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最后怕是会被结果反噬。 “伤仲永”的前车之鉴,望每位父母都牢记于心!教育不是表演,成长不是竞赛。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做家长的,还是要因材施教。我始终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跟叶子老师学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