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汪小菲与马筱梅的婚礼在北京郡王府低调落幕,这场以“新中式”为主题的婚宴,从价值上亿的四合院场地到新娘999颗钻石镶嵌的婚纱,处处彰显着豪门婚礼的奢华。
文|人物娱记
编辑|人物娱记
2025年5月17日,汪小菲与马筱梅的婚礼在北京郡王府低调落幕,这场以“新中式”为主题的婚宴,从价值上亿的四合院场地到新娘999颗钻石镶嵌的婚纱,处处彰显着豪门婚礼的奢华。
但是比婚礼本身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对缺席的小身影,汪小菲与大S所生的女儿玥儿和儿子箖儿。
此前传言两个孩子将担任花童,最终却未现身,就在舆论猜测四起时,狗仔葛斯齐曝光了S妈(大S母亲黄春梅)与马筱梅的聊天记录,揭开了这场家庭风波的另一面。
婚礼前夜,S妈在社交平台连发6条动态,仅以“钻石”二字配文,并附上大S主演的《泡沫之夏》主题曲。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亡女的怀念,但随后她话锋一转,控诉“见外孙外孙女需经允许”,暗示汪小菲一家阻挠她探视孩子,煽情文案搭配《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迅速引发网友对汪小菲的指责。
不过葛斯齐曝光的聊天记录显示,马筱梅早于4月6日便主动联系S妈,称玥儿和箖儿“心理状态稳定”,并邀请她随时探视。
记录中,马筱梅以“徐妈”尊称对方,提及已故的大S时称“熙媛姐”,态度礼貌周全。
面对S妈“近在咫尺却无法见面”的控诉,聊天截图直接打脸,马筱梅不仅未设限,反而多次邀请S妈参与孩子的生活。
汪小菲与马筱梅最终决定让孩子缺席婚礼,背后考量远超外界想象,首先,大S离世仅百日,若让年幼的子女见证父亲再婚,可能引发心理创伤。
心理学专家指出,丧母儿童在事件半年内对家庭结构变化尤为敏感,其次,S妈在婚礼前夕的“悲情攻势”令汪小菲警觉。
若孩子现身,极可能被媒体塑造成“被迫祝福后妈”的苦情角色,甚至成为S家舆论战的工具。
为确保孩子远离纷争,汪小菲提前将玥儿、箖儿及台湾保姆杨阿姨接至北京,但最终安排他们留在私宅。
台媒拍到婚礼当天,杨阿姨的抖音IP定位显示在台北,视频中她正为孩子烹制卤肉饭,而S妈则被目击带外孙逛商场,这一矛盾线索暗示,孩子的行踪或成双方博弈的筹码。
S妈的操作被网友称为“顶级茶艺”,她一方面在社交平台塑造“可怜外婆”人设,另一方面却拒绝马筱梅的探视邀请。
聊天记录显示,她甚至拉黑汪小菲,迫使对接人转为马筱梅,这种“自我孤立”的行为,与其公开喊冤的姿态形成强烈反差。
更耐人寻味的是,婚礼当天,S妈再次分享《世上只有妈妈好》,被质疑暗讽马筱梅的“后妈”身份。
不过马筱梅的实际行动却让舆论逆转,她不仅亲自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孩子状况,还将S妈拉入家长群,定期发送孩子的生活动态,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让S妈的指控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风波不断,汪小菲对婚礼的用心仍可见一斑,马筱梅的三套礼服均由顶级设计师定制,西式婚纱镶嵌999颗钻石,中式嫁衣以131.4克黄金头饰寓意“一生一世”,连手捧花均为纯金打造。
婚礼选址郡王府,单日场地费超3万元,餐标每桌近万元,嘉宾名单中,张朝阳、朱时茂等名流现身,张兰更以“老佛爷”姿态坐镇太师椅,与14年前大S婚礼上打架子鼓的张扬形象截然不同。
对比大S的两段婚姻,这场婚礼似乎被赋予“雪耻”意味,2011年,大S的户外婚礼因狂风沦为“灾难现场”,头纱缠住父亲、花童被吹倒的窘况至今仍是谈资,2023年与具俊晔仓促领证,连婚戒都靠刺青替代。
而马筱梅的“顶配待遇”,从60万Graff钻戒到娘家220万现金陪嫁,无一不戳中大S粉丝的意难平。
这场婚礼不仅是情感纠葛的缩影,更折射出重组家庭的复杂生态,马筱梅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从未试图取代大S,而是以“梅梅姐”身份融入孩子生活。
婚礼上,她特意保留大S的旧物,并告诉玥儿,妈妈给你的爱永远不会变,这种尊重生母的边界感,或许正是赢得孩子信任的关键。
反观S妈,其执念已超出常理,大S离世后,她多次以“亡女母亲”身份博取同情,甚至被曝在婚礼当天向马筱梅催债,要求“卖车还钱”。
这种将私怨凌驾于亲情之上的行为,最终让舆论倒戈,正如网友评论,爱孩子,不该是一场表演。
汪小菲的两次婚礼,皆因“风”出圈,14年前的三亚狂风,14年后的舆论风暴,但这次,他选择为孩子筑起一道墙。
当S妈在深夜emo时,玥儿和箖儿正与保姆吃着卤肉饭,窗外没有镁光灯,只有寻常的月色。
或许,这场风波的真正赢家,恰是那两个“被消失”的孩子,他们终于不必在成人的战争中,被迫站队。
来源:人物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