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当代国家安全题材电视剧《绝密较量》正在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不仅见证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反间谍较量,也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课。
( 2025-05-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本报记者 杜洋
近日,当代国家安全题材电视剧《绝密较量》正在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不仅见证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反间谍较量,也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课。
窃密、下毒、跟踪,追查、反制、收网……谍战题材影视作品的这些经典元素在《绝密较量》中都有所体现。与此同时,现代谍战的科技元素也在剧中精彩亮相。整部剧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将隐蔽斗争的传统对抗升级为信息时代的“绝密较量”。该剧在创作上尝试将“强情节类型化”与“现实主义”深度融合,重构了当代国安反谍剧的叙事框架,让高密度的信息对抗变得可视可感,让无声暗战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
《绝密较量》导演刘江表示:“隐蔽战线的斗争远比戏剧残酷,只有尊重对手的强大,才能凸显胜利的珍贵。”聚焦第四代核电技术保卫战,该剧在展现窃密与反窃密、间谍与反间谍的斗争较量时,切实印证了刘江导演的这句话。
《绝密较量》所展现的情节,不仅延续了传统谍战剧的悬疑“烧脑”,而且更加贴近现实,更具代入感。剧中涉及的“技术合作陷阱”情节,呼应了近期曝光的境外机构借学术交流窃密案件;伪装成投资人的间谍人员,其话术套路与国家安全机关警示的“猎头策反”手段如出一辙;当男主角团队用大数据手段追查犯罪嫌疑人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展现了国家安全机关的现代化办案手段……艺术创作与现实场景的共振,让该剧具有鲜明的警示价值和教育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隐蔽斗争稍显遥远,但那些“绝密较量”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家安全机关曾公布过这样一个与核电相关的真实案件——刘某原为河南省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并兼职担任多家杂志的审稿人。工作后,刘某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继续给多家学术期刊审稿,而这些期刊的专业领域涉及电力、机械工程等多个方面。能够接触到这些领域研究成果的便利条件,使刘某成为了境外某机构眼中的“目标对象”。
2018年10月的一天,刘某突然收到一封境外发来的邮件,内容是提供兼职工作机会。根据刘某的简历及工作信息,对方给他介绍了“兼职”的工作方向,主要是电力技术、军民融合产品在电力等方面的运用等。
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双方来往邮件20余封,从“兼职招聘”到“核电站资料”,境外某机构搜集情报的真实目的逐步显露。对方甚至明确索要国内某核电站的建设规划、运行情况、可承受武力攻击程度等资料。
2019年1月,在双方准备交易时,河南省国家安全机关将刘某抓捕归案,涉案的电脑、手机等工具也被依法扣押。
到案后,刘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所幸的是,国家安全机关的及时侦办,有效阻止了国家秘密的外泄,避免了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的重大损失。最终,刘某因犯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情报罪,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以外的其他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的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行为都属于间谍行为。
较量不会结束,光明永不缺席。国家安全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正邪之间的隐蔽战争从未停止。那些“绝密较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维护国家安全,不仅需要国家安全机关发挥专门机关职能作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防范,筑牢反间防谍的钢铁长城。
来源:云州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