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的宝格丽晚宴上,刘亦菲再次以“全球代言人”的身份惊艳亮相,一袭高定礼服搭配天价珠宝,俨然一副“品牌亲闺女”的架势。然而,最让网友热议的并非她的造型,而是她在采访环节的“全英文对答如流”——流利程度堪比母语,连外媒记者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昨晚的宝格丽晚宴上,刘亦菲再次以“全球代言人”的身份惊艳亮相,一袭高定礼服搭配天价珠宝,俨然一副“品牌亲闺女”的架势。然而,最让网友热议的并非她的造型,而是她在采访环节的“全英文对答如流”——流利程度堪比母语,连外媒记者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回顾刘亦菲的英语履历,这似乎并不意外。10岁赴美留学,每天放学后还要被妈妈摁头补习3小时英语,回国后甚至请了英国外教专门调教发音。2017年戛纳电影节上,她就已经用英语侃侃而谈电影艺术,甚至机智回应“最喜欢的作品”是“下一部”。这次在宝格丽晚宴上,她更是中英文无缝切换,既照顾了国内观众,又让品牌老总笑得合不拢嘴。
表面上看,这又是一次“学霸女神”的完美营销——毕竟,在娱乐圈“英语好”早已成为高咖位的标配。从舒淇到汤唯,谁还没个“国际范儿”人设?刘亦菲不过是把这一招玩得更溜罢了。
然而,当我们扒开这层光鲜外衣,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首先,刘亦菲的英语水平固然不错,但真的“对答如流”吗?翻看早年采访,她的英语虽然流畅,但偶尔也会出现语法小错误,比如“keep it simple”这样的短句反复使用。而昨晚的采访,品牌方大概率提前准备了问题脚本,甚至可能连答案都“润色”过——毕竟,谁会让自家代言人在全球镜头前翻车?
其次,这场“英语秀”背后,是宝格丽对中国市场的精准拿捏。近年来,国际奢侈品牌疯狂追捧“双语明星”,刘亦菲的英语能力不过是她商业价值的又一加分项。品牌方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漂亮面孔,而是一个能无缝衔接中西市场的“文化桥梁”。看看宝格丽CEO的专访就知道,中国市场如今是硬奢增长的核心引擎,而刘亦菲恰好是那个能帮品牌“撬动百万欧元级珠宝”的代言人。
更讽刺的是,这场“英语盛宴”恰恰暴露了内娱的畸形审美——明星们拼命凹“国际人设”,却鲜少有人真正靠作品说话。刘亦菲的英语再好,能比她在《花木兰》里的打戏更让人印象深刻吗?可惜,现实是,她的英语采访比她的演技更容易上热搜。
这场“英语秀”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它究竟是实力的体现,还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人设营销”?
如果英语流利是加分项,那为什么没人夸舒淇的松弛感、周迅的灵气,或者巩俐的气场?难道仅仅因为她们没在镜头前秀英文?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逻辑:明星必须“全能”——要美、要瘦、要演技好、要英语溜,最好还能带货、能炒CP、能上综艺。
而刘亦菲的“英语神话”,不过是这个逻辑下的又一产物。品牌需要她“国际化”,粉丝需要她“完美”,于是她的英语能力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了“碾压内娱”的标杆。可问题是,我们真的在乎一个演员的英语水平吗?还是说,我们只是习惯了被资本喂食的“人设快餐”?
或许,下次再看到明星“全英文对答如流”时,我们该问的不是“她英语真好”,而是——“她的作品,配得上这份光环吗?”
来源:流星鱼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