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有多难?一张主演片酬单,揭开剧组不为人知的辛酸伟大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9 10:06 1

摘要:然而,你是否想过,在这部看似“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剧背后,隐藏着怎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拍摄秘辛?今天,咱们就从一张意外曝光的主演片酬单聊起,一层层揭开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属于《西游记》剧组的,不为人知的辛酸与伟大!


86版《西游记》。这部作品,早已超越了一部电视剧的范畴,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然而,你是否想过,在这部看似“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剧背后,隐藏着怎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拍摄秘辛?今天,咱们就从一张意外曝光的主演片酬单聊起,一层层揭开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属于《西游记》剧组的,不为人知的辛酸与伟大!


首先,让我们聚焦这张传说中的“片酬单”。你敢相信吗?作为绝对主演,一人分饰孙悟空和多个小角色的六小龄童老师,每集的片酬,据传闻,最初可能只有几十块钱,后期略有调整,但平均下来,一集也不过百元左右!而其他主演,如饰演唐僧的汪粤、徐少华、迟重瑞,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饰演沙僧的闫怀礼,他们的待遇也大致在这个区间。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这可是一部拍摄周期长达六年,辗转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几乎是用双脚丈量了“取经之路”,这点片酬,在那个年代或许不算太低,但对比他们付出的艰辛、承担的风险,显得微不足道。

第一难:穷!穷到极致的剧组!


首当其冲的,就是“穷”!86版《西游记》最初的预算,据说是300万人民币,计划拍摄30集。朋友们,300万拍30集,平均每集10万。这10万里,要包含所有演员、工作人员的开销,服装、道具、化妆、场地、伙食、交通……听起来是不是已经捉襟见肘了?

更要命的是,这笔钱在当时也不是小数目,但对于《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大剧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导演杨洁女士,这位《西游记》的灵魂人物,为了筹钱,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甚至有传言,因为资金问题,原定的30集拍摄计划,在拍到第15集《斗法降三怪》时,差点因为央视内部认为“花钱太多,时间太长”而被叫停!

你能想象吗?一部即将成就经典的巨作,险些半路夭折!多亏了杨洁导演的据理力争,以及后来“蜈蚣精”李鸿昌老师(他同时也是剧组的制片副主任)拉来了铁道部十一工程局的三百万“救命钱”,才让这部剧得以续命,最终完成了25集的拍摄。但即便如此,“穷”字依然像紧箍咒一样,时刻束缚着剧组。

第二难:一台摄像机,一个摄影师,拍出一部神剧!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头到尾,剧组竟然只有一台摄像机!而掌镜的,也主要就是杨洁导演的丈夫,摄影师王崇秋老师。一台机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法进行多机位同时拍摄,一个镜头,演员们可能要从不同角度反复表演好几遍。这不仅考验演员的耐心和体力,更对摄影师的调度和构图能力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想象一下,“三打白骨精”的复杂场面,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白骨精的妖气变幻,唐僧的误解,八戒的憨傻,都需要通过这一台摄像机,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抠”出来。王崇秋老师不仅是摄影师,更是半个特技师,很多我们今天看来充满创意的镜头语言,都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逼出来的智慧。

他曾回忆,为了拍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主观镜头,他得把沉重的摄像机扛在肩上,跟着演员一起跑,一起跳,甚至躺在地上仰拍。这种身心投入,是今天很多习惯了摇臂、斯坦尼康、无人机的剧组难以想象的。

第三难:演员一人分饰N角,龙套不够,主角来凑!


因为穷,请不起那么多演员怎么办?答案是:一人分饰多角!这在86版《西游记》里简直是家常便饭。最著名的“劳模”,当属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老师。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憨厚老实的沙师弟,他还饰演了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对峙的那个版本)、西海龙王、太上老君、千里眼、观音院的和尚、甚至是被孙悟空打死的小妖等等,据说多达十几个角色!

还有一位黄金龙套,李建成老师,他饰演了奔波儿灞、灌江口鬼判、精细鬼、增长天王、乌鸡国太监、九灵元圣的仆从等等,几乎每一集都能看到他“变脸”。就连几位主演,也时常客串。六小龄童除了孙悟空,还演过白无常、小和尚;马德华除了猪八戒,也客串过山神。

这种“全员龙套”的现象,一方面是经费紧张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恰恰体现了演员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他们不计较角色大小,不计较戏份多少,只要剧组需要,随时顶上。这种“螺丝钉”精神,是《西游记》成功的基石之一。

第四难:五毛特效?


聊到《西游记》,就不能不提它的特效。以今天的眼光看,那些吊威亚(当时叫“吊钢丝”)留下的明显痕迹,神仙飞行时略显僵硬的姿态,妖怪洞府里简陋的烟雾和光效,确实有些“五毛”。但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那个年代,这些特效已经是国内电视剧的顶尖水平了!

没有电脑CG,怎么办?
孙悟空的筋斗云,很多时候是靠蹦床,演员跳起来,摄像师抓拍,后期再用抠像叠影技术合成。
神仙妖精的飞行,靠的是最原始的钢丝。演员们吊在钢丝上,不仅要忍受勒得生疼的痛苦,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六小龄童老师就曾因钢丝意外断裂而摔伤。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老师,因为体型较大,吊威亚时吃尽了苦头,常常被勒得喘不过气。饰演高小姐的魏慧丽老师,在拍摄“猪八戒背媳妇”时,也曾因威亚操作失误而从高空跌落,幸好被马德华老师和工作人员接住。

还有“大战红孩儿”那场戏,红孩儿喷出的三昧真火,为了追求真实感,竟然真的在扮演红孩儿的小演员赵欣培身上点了火!虽然做了防护措施,但那种炙烤和危险,是实实在在的。而孙悟空被困火中,六小龄童老师眼睛差点被熏瞎,至今仍有后遗症。

蜈蚣精那一集,妖怪肚脐喷射金光的特效,据说是工作人员用手电筒的光束,配合烟雾和镜头晃动,硬生生拍出来的。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却充满了老一辈电视人的智慧和巧思。他们用有限的条件,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著中的神魔世界。

第五难:跋山涉水,食不果腹,用生命在拍戏!


《西游记》的拍摄,本身就是一场真实的“西天取经”。剧组六年间,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到酷热难当的吐鲁番盆地,再到秀美奇险的九寨沟、黄果树瀑布……很多地方在当时都尚未开发,交通不便,食宿条件极其艰苦。

演员们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化妆,拍到深夜才能收工。饿了,就是简单的盒饭,甚至是馒头咸菜。冷了,大家就挤在一起取暖。为了节省经费,整个剧组包括导演和主演,经常一起打地铺,或者住在条件极差的小旅馆。

杨洁导演在她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中,就曾多次提到拍摄过程中的种种不易。她不仅要操心艺术创作,还要像个“大家长”一样,关心着剧组几百号人的吃喝拉撒。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因为剧组经费紧张,伙食标准很低,演员们经常吃不饱。有一次,杨洁导演自己掏钱,想给演员们改善伙食,却被告知“不能超标”,她气得当场落泪。

杨洁导演的坚持与不易:没有她,就没有这部传奇!


说到《西游记》的伟大,绝对绕不开总导演杨洁。她才是这部剧真正的“定海神针”。在那个思想相对保守的年代,要将一部充满神怪色彩的古典名著搬上荧屏,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杨洁导演力排众议,坚持“忠于原著,慎于创新”的原则。她对艺术的较真,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一个镜头不满意,重拍;一个造型不符合想象,返工。她亲自选角,发掘了六小龄童等一批优秀的演员,并对他们进行悉心的指导。她曾说过:“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这份纯粹,令人动容。

对比当下,我们更应感叹与反思


回过头来看那张几十块钱的片酬单,再对比今天影视圈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天价片酬,以及某些明星“数字小姐”、“替身泛滥”、“抠图演戏”的乱象,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变了?

当年的艺术家们,拿着微薄的酬劳,住着简陋的工棚,吃着粗糙的饭菜,却能用一台摄像机,拍出一部被几代人奉为圭臬的史诗级作品。

而如今,技术进步了,资金充裕了,某些作品却离“经典”二字越来越远。浮躁的风气,资本的逐利,让一些从业者忘记了艺术的初心。

所以,朋友们,当你再次重温86版《西游记》,当你再次被那些鲜活的角色和动人的故事所吸引时,请不要忘记,在这背后,曾有这样一群了不起的艺术家,用他们的青春、汗水、智慧,甚至是生命,为我们点亮了那个奇幻瑰丽的神话世界。

向86版《西游记》的所有缔造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思考。

来源:阿慕爱剪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