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掏空的“影帝”,决定退圈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0 08:01 1

摘要:凭借《我和我的祖国》和《万里归途》,他成了继李雪健、刘佩琦之后,第三位拿下两座华表奖的演员。

最近,他二封影帝,却突然宣布“退圈”。

很多人不理解。

这位熬了20年的影帝,终于拿到金鸡、百花、华表奖大满贯。

作为当下国产影视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张译,一路和命运缠斗。

他太累了。

凭借《我和我的祖国》和《万里归途》,他成了继李雪健、刘佩琦之后,第三位拿下两座华表奖的演员。

他两鬓斑白,手心出汗,却依旧紧张得像个新人。

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他会在此刻宣布“暂时息影”:

“这几年我演了太多戏,作品排得太密,我怕自己会烦自己。”

他说这话的时候并不轻松,但很坚定。

不是观众先腻的,是他自己先受不了。

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清醒。

张译知道,演戏这种事,越是用力,越容易变形。

《狂飙》《他是谁》《三大队》《重生之门》……

从电视剧到电影,他演了太多“正义的警察”。

观众开始混淆角色,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安欣升职了,从县公安局一路升到国家刑侦大队了。

这些声音,他都听到了。

在《三大队》的路演现场,他主动回应:“是的,有人劝过我别老演警察。”

▲ 《三大队》剧照

他笑着说,但你知道吗,我真的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他演的是“程兵”,一个为了追凶甘愿奉献12年人生、差点丢了命的警察,一个脱下制服后,依然保持信念的普通人。

那一幕,程兵独自站在夕阳下,说出那句:“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

▲ 《三大队》截图

那不像一句台词,更像是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爱与恨、信念与疲惫,一起还给了这个世界。

没人敢说他只是“在演戏”,因为那一刻,张译就是程兵。

从“长得不像演员”的“驴脸”,到百亿票房演员、国家大奖“常客”,张译走了20年。

路很长,很绕,也很苦。

但他知道自己一步都不能快,因为他从来不靠风口飞,只靠爬。

他不靠流量,不靠颜值,不靠社交,却总是能让角色走进人心。

而我们爱他,恰恰是因为他从“不想红”。

把角色演透

张译“不是在演,而是在活”

《三大队》的原著作者深蓝说过:

“程兵从书里爬出来时,就该长着张译这张不会笑的脸。”

▲ 《三大队》截图

导演要的是“让人心疼”的角色,不需要多余的台词,张译那张硬邦邦、倔得像石头的脸,一抬头就是苦过来的人。

他知道怎么演悲怆——不是眼泪哗啦啦地掉,是眼睛红了,却强撑着不掉。

▲ 《我和我的祖国》截图

从《士兵突击》的史今班长,到《亲爱的》的韩德忠,再到《满江红》里的反派何立,每一次塑造角色,张译都像“扒掉自己的一层皮”。

他像老派工匠一样琢磨:“这个角色走路带不带风?”“这个人说话停顿是不是太多?”“这场戏,他是不是该犹豫一下再开口?”

所以才有了《无价之宝》里那个满嘴跑火车、却又倔得很有人味儿的“石头”;

▲ 《无价之宝》截图▲ 《狂飙》截图▲ 《一秒钟》截图

《狙击手》里钻进雪地活埋自己也不喊一声的“刘文武”。

▲ 《狙击手》剧照

坐在监视器后的张艺谋,泪目了。

杀青后,张艺谋说:“我看很多人都哭了,这是张译的功劳。”

张译从不“设计”表演,他只“体会”角色。

他演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人在活另一个人的人生。

▲ 《追凶者也》截图

这就是张译式表演的秘诀:不是表演,是献祭。

他在一个又一个人物里燃烧自己,耗光力气后退回生活,像野兽舔舐自己的伤口。

可怕的是,他演谁像谁,不演谁也像谁。

张译常说:演员不能光想着给自己加戏。

他更愿意给别人加戏。

在《狂飙》剧组,他主动帮饰演张彪的年轻演员写小传、理人物弧光、补动机逻辑。

最后那场“张彪下线”的戏,是他和导演、演员一块设计出来的。

拍完后,这个年轻演员忍不住哭了,说:“张译是我演艺路上的恩人。”

张译说:“我帮你,是因为我也被别人帮过。不能只想着我一个人演得好,得所有人都好,戏才好看。”

他不仅给戏加“魂”,也给人加“光”。

▲ 《满江红》片段

在《满江红》片场,一个女演员的第一场镜头刚拍完,他带头为她鼓掌。

他说:“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个电影镜头。”然后轻声提醒她,“再紧张一点,就好了。”

▲ 《满江红》截图

那一刻,他看到的不是一个新人,是十几年前自己刚演《士兵突击》的样子。

那时的张译是“没有希望的人”。

27岁,靠写《我的请战书》才争到《士兵突击》史今这个角色。

他怕导演反悔,连夜练跑步、背台词,连军姿都练得不动如山。

结果一举成名,却不是最红的那一个。

王宝强爆火、陈思诚走红,张译只是“观众眼熟的那个班长”。

可他不着急,也不拧巴。

他说:“我可以慢一点,但我希望我一直在前进。”

▲ 《士兵突击》截图

这些年,张译演得慢,但每一步都扎实。

他不是所有导演的第一选择,却常常成了导演的“最后王牌”。

陈可辛拍《亲爱的》,原定的韩德忠是别人,拍摄前一个月换角,张译空降入组。

▲ 《亲爱的》截图

不仅完成了表演,还加了一场“跪地找孩子”的戏。拍完他瘫坐地上,鼻血直流,镜头没停。

贾樟柯拍《山河故人》,张译说他不爱喝酒,结果一镜到底的长镜头里,为了“真喝真吐”,一口灌下两瓶啤酒,拍完吐到蹲地不起。

张艺谋拍《悬崖之上》,他坚持自己“被电刑”,一泡就是十几遍冷水,一遍遍口吐白沫,一遍遍抽搐到肌肉拉伤。

▲ 《悬崖之上》截图

《三大队》宣传期,他带病路演,脸色惨白还咬牙坐满全程。

有观众起哄要他跳“科目三”,他礼貌拒绝了:

“我希望闲暇的时候可以陪大家玩。我们还是很想听一听观众朋友们对这部电影的深度解读。”

他知道,这个时代流行讨好,但张译始终不愿低头。

“我是演员,不是段子手。”

他说自己是一个“只能死磕的人”。

所以有人感慨:“张译是你丢给他一块石头,他都能磨成钻石的演员。”

▲ 《鸡毛飞上天》截图

他用时间打磨演技,也在时间里修炼自己。

而今他暂别影坛,不是不演了,是为了下次上场,能带着新的“血肉”回来。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演员要扎根在土里,而不是飘在天上。”

张译,始终在用笨方法,走最远的路。

有人说:“张译是剧本最信得过的演员。”也有人说:“张译是观众最安心的面孔。”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部戏拍完,他都累到心里打转的那种空。

▲ 《悬崖之上》片段

在拍《三大队》的最后一场戏——“任务完成了”,他望着夕阳一句台词没说完,嗓子就哽住了。

他想的是,那些现实生活里真追了10年、20年案子的警察,他们是不是也有个时刻,是站在黄昏里跟局长说:我们完成了。

▲ 《八佰》截图

演完以后他久久不能入戏。他去问导演:“你说他接下来会怎么样?”

导演没说话。

张译点点头。他知道,演员的角色会下线,但那些在真实生活中苦行的人,他们没有下线。

▲ 《我的团长我的团》截图

演过太多正面人物,张译开始担心:“我是不是也成了那种被角色拐走的人?”

“我不是不想红,我是怕红错了。”

“演员的价值不在多,而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在该走的时候停一下。”

▲ 《一秒钟》截图

这几年,他陆续拒掉了十几部戏。

每一部片方都劝他:“张老师,您要是不来,这个角色我们就砍了。”

他为难。但他始终记得陈道明说过的一句话:

“人这辈子能遇到一个好角色就很不容易了。”

张译已经遇到了好几个,他不能不珍惜。

▲ 《鸡毛飞上天》截图

他在自己的书里写:“演员是吃草的动物,哪里有草,就去哪里喂养自己。”

现在,他只是选择了换一块草地,静静吃点草。

“我想演一部不一样的戏,可能是喜剧,也可能是反派,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 《欢颜》截图

他说自己这辈子没啥野心,最大的野心就是——别变成油腻的张译。

05

张译说,他是猫的侍者,猫是他的家人。

他家里有七只猫,每一只都有名字,有脾气,有主见。

有时他像个严父,猫调皮了,会皱着眉毛训话;有时又像个唠叨母亲,猫赖床,他就蹲在旁边催:“起来吃饭了,今天太阳不错。”

为了它们,他在自家房子里专门腾出一个“猫区”——独立空间、软垫沙发、小型滑梯和自动投喂机,连猫爬架都是亲自测评挑选的,俨然一座“猫奴庄园”。

▲ 张译和他的爱猫

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流浪猫入殓师”。

“因为我觉得,它们死了,也不该被车轮反复碾压。”

他车里常年备着塑料袋,一旦路上看到流浪猫尸体,就会停下来小心处理、找个安静的角落埋了。

他说,第一次这样做时,自己蹲在路边抽了好久的烟,才敢靠近那具小小的躯体。

“他们不会说话,但也该被尊重。”

体面、克制、尊重生命,这便是张译性格的底色。

在喧闹娱乐圈里,这样的人显得太“慢”了。

但他却说:“我的生活不是演出来的,不值得卖。”

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里,他还是那个坐地铁,在路边小摊喝粥,蹲在墙角替猫挡风的张译。

演员是他谋生的职业,但他一直提醒自己:别让职业定义你的人生。

有人问他,为什么始终保持着这样“佛系”的姿态?

他说:“我已经得到了比自己想象中多太多的东西了。该来的来过,不该贪的别贪。”

张译的“息影”,并不是从影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他会继续沉淀、扎根生活。

“我不是在等机会,而是在等共鸣。”

他活得像猫,不卑不亢,悄悄走,慢慢看,冷静但不冷漠,疏离却充满爱。

这世上有很多演员,红过、火过,像烟花一样炸过一阵,便消失不见。

张译像一棵树,安静地在一方土地上长了很多年,没人看见的时候,他照样年年抽枝长叶。

如今,他终于成了那种“观众一看到他,就放心”的演员。

“我从来不是天才演员,但我知道什么是努力的份量。”

他把所有鲜花都踩在脚下,把所有掌声都攒进胸口,只说一句:

“别催,我在等一个值得拼命去演的人。”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张译的回归吧。

(ID:efifan)

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传达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进心灵。

来源:拾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