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 对话听花岛,揭秘爆款短剧背后的术与道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0 09:43 1

摘要: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

编者按:

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将保留对话中的矛盾与争议,帮助大家在撕裂的观点中,触摸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

本期对话:听花岛

听花岛是北京十月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微短剧厂牌,曾出品过《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夜色将明》《引她入室》《闪婚老伴是豪门》《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家里家外》《法官的荣耀》等优质爆款短剧。

短剧的“短”究竟是什么?

“是浓缩、脱水、倍速。”

作为短剧行业的头部厂牌、行业公认的“爆款制造机”,听花岛团队用三个词完成了对短剧本质的解构。

在与流媒体网的对话中,团队拆解了短剧的核心逻辑:“短剧不是因为短,才叫短剧。而是密度,信息密度、情节密度、情感密度。”

从《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年代叙事创新,到《引她入室》的竖屏美学实验,再到《家里家外》的人文关怀探索,以及公益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破圈尝试,听花岛用爆款矩阵证明:当绝大多数长视频观众选择二倍速追剧时,唯有“高密度内容”才能对抗时代的倍速焦虑;而爆款短剧也并不是只有爽感,更可以兼具情感、美感和情怀。

“创新和情怀是通往爆款的密码。创新和情怀是道,其他都是术,术是可以变的,但道不能变。”听花岛团队认为,在这一前提下,人类历史上所有故事模型,都可以用短剧的格式重新研发一遍。

密度是王道

短剧是为手机时代诞生的内容载体。

听花岛在2021年就下了这一判断。这一年,团队关注到了两组数据:一是2020年优爱腾芒这类长视频平台已有70%的用户开二倍速追剧,二是抖音用户有40%的时长被影视解说占据。

数据的背后,是观众观看习惯的深刻变迁,也是内容行业转折的预警信号。

“我们那时候就发现观众对倍速的需求已经不可逆”,负责人说,“既然不可逆,为什么不做一点好的快的内容呢?我们认为短剧是符合当下以及未来观众观看习惯的影视内容。甚至我们有一个特别大胆的想法,我们觉得理想型的短剧就是巅峰时期的美剧,就是《越狱》,就是《绝命毒师》。”

听花岛对“理想型短剧”的定位,源于其对短剧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在于时长的压缩,而在于将美剧黄金时代的叙事密度与人性张力注入竖屏场景,让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

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到作品创作中后,听花岛出品了全网播放量超11.3亿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超8.2亿的《引她入室》,超10亿的《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3天红果短剧播放量破10亿的《家里家外》,而《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作为一部“公益短剧”也在一周内全网播放量达到了1.7亿。

在单集2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一些长剧20分钟的叙事进程,观众的反馈很积极。

而信息密度、情节密度、情感密度,这三个词几乎贯穿了听花岛近两年来的所有爆款作品。这也充分验证了,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短”,而在于“密”——当观众注意力颗粒度从“集”变为“秒”,也只有通过高密度的情节设计、情感浓度和视听冲击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吸引力。

这或许也为陷入困境的传统影视行业提供了破局思路:“剧集时长”可能不是关键,“单位时间信息密度”才是新的内容通货。

爆款方法论

偶然爆款是运气,持续爆款是体系化实力。

在讨论如何打造短剧爆款这件事上,可能很难再找出一家企业比听花岛更有发言权。

从关注地域文化到捕捉银发风口,从引爆全民怀旧到传承红色精神,听花岛的爆款作品始终围绕“未被满足的情绪刚需”展开。

当市场被“爽感”充斥时,听花岛试图跳脱出“刺激至上”的窠臼。在团队看来,精品爆款短剧一定具备三个关键词,表达、创新、美学。

《家里家外》就是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负责人说,“这是内容行业最有魅力也最酷的部分,观众常常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这个剧收到了很多超出我们预期的好评。”

那听花岛是如何在短剧题材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乱象中,频频挖掘出具有潜力的爆款题材?

听花岛的答案是:宏观性和独特性。

宏观性,其实是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敬畏。在团队看来,短剧的发展一定会遵循影视的基本规律。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背后是观众审美与市场需求的不断进化。当前的短剧已经开始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情怀了。

独特性,则是听花岛在题材红海中杀出重围的“利刃”,团队总是瞄准那些“人无我有”的内容空白,要做市面上稀缺的。今年团队做了一系列的前瞻性策划,都是目前短剧市场不多的内容,除了目前的年代怀旧剧,还有悬疑犯罪题材、奇幻题材、科幻题材。负责人说,“不断去探索短剧的上限,拓宽短剧的边界,是我们赋予自己的使命,也是拍短剧时很燃的地方。”

但仅有好的题材还不够,剧本创作才是爆款诞生的关键战场。如何确保剧本创作的吸引力和创新性?负责人说,“我们相信在内容行业,创新是最可贵的价值和能力。在创新的同时做到守正,寻找‘创作者表达’和‘观众想看’的交集。”

此外,适合不适合自己也是评估爆款能否诞生的关键要素。负责人透露,“在前期策划阶段,我们在评估任何一个项目的时候,除了研究它的创新点,也要判断它是不是只有我们能做。有一些项目可能很创新,但不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在启动每个项目的时候都会想清楚这个项目为什么非我们拍不可?做我们擅长的和喜欢的,这很重要。”

而在爆款要素都具备之后,还有制作这一道关卡要迈。“做短剧考验的是规模化精品的能力,是对创意的组织化管理,而精品短剧是用笨功夫做出来的,没有捷径,所以需要流程化、标准化来推动和管理创作。”负责人告诉流媒体网,听花岛通过大量的研究报告,尽力将非标环节标准化,一部剧从策划到上线要经过8大环节,每一环节都有专业人员把控相应的交付标准。比如针对剧中的服装造型部分,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流程,力求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这是一套工业化思维的制作流程,在负责人看来,工业化相当于交通规则,让创作者不要闯红灯乱来,让灵感在正确的地方迸发,而不是胡乱迸发。“我们用这个体系来保护创作者表达和观众喜欢的交集,去呈现编剧、导演的风格,让灵气最大化。”

而谈到当前大热的AI应用,听花岛保持审慎态度。负责人表示,AI目前还不能独立产出成熟的作品,听花岛只将其视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竖屏美学

随着短剧的快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竖屏美学,正悄然重塑着观众的观看体验与创作生态。它不仅是对观看设备适配的回应,更是对影视艺术边界的拓展。

听花岛团队认为,短剧是为手机屏幕量身定制的内容形态,竖屏叙事将成为行业下一个“内卷”方向。

负责人表示,竖屏影像与横屏影像的核心差异在于,竖屏是离观众更近的一种视觉形态。人物占据画面的比例更大。短剧在9:16的竖屏画布中,特写、中近景画面占多数,人物通常占据画面的70%以上,这点更接近人物肖像画。在这样的呈现下,情绪体验、情感冲突都将放大,观众感知到的交互性也会更强,人物突出,能更好地呈现出高低错落、有纵深感的画面。而在构图中,竖屏短剧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构图中的留白、框景、对称、对角线构图等特点。

当前,竖屏美学催生出了许多全新的镜头叙事手法,为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工具。比如《引她入室》聚焦大女主的内心世界,多采用中景镜头;而《家里家外》着重展现家庭人物间的情感互动,就更多使用能体现人物关系的中景和全景镜头。

负责人透露,《家里家外》选景时,会特意选择,纵向空间有层次的地方,多设置前景,利用手机屏幕下半部分营造画面纵深感,提升视觉质感。还设计了许多人物上下对话的场景,让画面呈现既自然又贴合竖屏特点。

这种叙事方式的变革,让竖屏短剧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也具备无限的故事可能性。

付费VS免费

短剧的商业模式正经历剧烈变革。

2024年以前,付费解锁(用户按集付费)占据主流,广告分账模式(免费观看+广告植入)仅占比10%左右。不过当前“付费剧投流成本过高不赚钱”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广告解锁模式正以“免费观看”为诱饵,迅速抢占市场。

听花岛负责人表示,今年短剧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付费向免费的过渡,她直言“这个进程比我们想象中快很多。”

而听花岛就是投身免费短剧浪潮中的一员,与免费短剧平台红果短剧进行了大量合作。这一选择背后,是对两种模式深刻差异的清醒认知。

付费短剧,对付费卡点,即钩子的设置要求很高,这是内容创作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像是一场与观众的心理博弈,设置不达标,观众就会为付费门槛却步。

而免费短剧,虽然失去了付费杠杆,却对内容的高密度与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观众可以自由跳看或快速划走,创作者必须用扎实的故事、新颖的表达,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免费短剧更符合我们公司擅长的方向”,负责人说,“免费短剧在故事的类型化上更丰富,能承载更加多元的表达。电视剧能做的题材,免费短剧都可以尝试,而且不需要观众按分钟付费,之前存在的平台充值问题会有所缓解。此外盗版问题有望进一步得到解决,良好的版权保护是内容创新的土壤。”

而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木上,听花岛走得小心翼翼却又掷地有声。《家里家外》兼具生活温度与时代厚度,获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电周刊等媒体的肯定。《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作为公益短剧,没有任何商业回报,却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了主旋律与短剧叙事的融合。

“做《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这部剧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在短剧内容方面做有价值、有创新的事,探索短剧叙事的可能性。”负责人说,“短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不是排斥的,而且对于短剧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都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兼顾表达、创新、美学的精品短剧能够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价值。”

未来战场

谈到未来,听花岛团队认为,短剧市场将在多元化与精品化的浪潮中前行,将有更多创新表达与高质量作品不断涌现,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和优质的观看体验。

在题材规划上,听花岛野心勃勃却也脚踏实地。“我们今年有很多品类创新规划,不过这些题材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我们可能会做仙侠、玄幻、悬疑、探案等题材的项目。此外,怀旧的年代项目,以及蕴含人文关怀的温情项目,都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负责人透露,“今年还有开发科幻、玄幻捉妖题材的计划,还有女性互助的作品。总体来说,我们会重点关注市面上相对少见的题材。未来能火的内容一定是还没有出现的,我们希望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有美感,有创新,有表达的作品。”

在这场对话中,从密度叙事的洞察到竖屏美学的实践,从付费模式转型到社会价值探索,这不仅是一份企业的创作心得,更是一面映照短剧行业的多棱镜。它让我们看到,在短剧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创作者们如何在密度与创新中寻找突破。

而未来,短剧的江湖,仍将风云变幻,那些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创作者,必将在浪潮中留下自己的深刻印记。

来源:流媒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