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妈妈,官宣出道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0 09:00 1

摘要:“天才妈妈”,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2019年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扶持非遗传承人——她们大多是民间的女性手艺人。“因为她们做出的非遗作品都是非常精美的、独一无二的,我们觉得她们就是‘天才’。”“天才妈妈”项目负责人赵光峰告诉《中国慈善家》。

天才手艺人隐藏款,终于被发现

长达几米的绣布上,绣满了羊角花、辛夷花、白山羊等独具羌族特色的图案。羌族传统刺绣工艺,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幅美轮美奂的绣花,出自陈云珍之手。她曾经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如今是非遗文化传承人,带领着一群绣娘们走上创业之路,是一位“天才妈妈”。

“天才妈妈”,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2019年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扶持非遗传承人——她们大多是民间的女性手艺人。“因为她们做出的非遗作品都是非常精美的、独一无二的,我们觉得她们就是‘天才’。”“天才妈妈”项目负责人赵光峰告诉《中国慈善家》。

灾后重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陈云珍开始在当地收徒弟。

陈云珍做得一手好羌绣,这是邻里乡亲皆知的事。这是她从9岁开始,跟着妈妈和外婆,耳濡目染、勤学苦练,攒下来的手艺。在她的老家——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小寨子沟,羌族妇女们世世代代都有绣花的传统。古早的时候,绣花是为了保护衣物的袖口、衣摆,日积月累,羌人们所用的衣、帽、鞋、帕子、枕套,都细细地绣上了精致的羊角花。

那一年的大地震,汶川、北川受灾严重,而那里就是羌族人聚居地。30万羌族人,有2万多人遇难或失踪,八成的羌族建筑严重损毁。羌绣的数十位传承人也在大难中不幸逝去,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纹样也被废墟掩埋。

为了抢救民族文化,也为了让羌族民众尽快完成灾后重建,政府开始大力扶持羌绣产业。2008年6月,羌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所属的阿坝州成立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开展羌绣帮扶计划。北川县妇女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也开始组织妇女参加羌绣培训,发展居家灵活就业。

目睹满目疮痍的陈云珍,就此前往县城,成为了一名职业绣娘。2012年,她被选作“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在第二年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陆陆续续地,一些妇女找到陈云珍,希望能跟着她学手艺。这些人中,有的在地震中失去了左手与右脚,有的天生股骨头坏死,驼着背,还有不少山沟沟里的农村妇女,需要长时间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无法出门工作。

“只要眼睛好,手好,她们就完全可以做(羌绣),”陈云珍告诉《中国慈善家》,“坐在轮椅上的也可以做。如果是一只手的,只要另外一只手好,也可以做。”

陈云珍不仅自己做羌绣推广,同时也通过这项非遗技艺帮扶寨子里的妇女们。

为了让留守妇女有活计可做,让残障者也能靠着手艺自力更生,陈云珍找了很多办法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她设计了“单手刺绣法”,又改良出轮椅使用者可用的矮架绣台。十几年间,陈云珍培训了超过8000名绣娘。

尽管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灾难,却在有心人的介入和推动下,成为古老的羌绣文化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彼时,在中国迎来经济大发展的风口,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而那场地震之后,许多人又开始回望故乡,重新投回它的怀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准聘助理教授邱月曾在文章中评述:“因为灾难后重建资源的涌入,使得受灾地区的文化变迁相比其他地区就像是按了快进键。此前,不少羌族民众正在慢慢放弃那些看似赶不上现代社会需求的传统文化,却因为灾难所带来的凝视,让人们文化自觉陡增,在放弃传统的路上做了一个180°的大转弯。”

陈云珍的两个女儿,便作为年轻的生力军,加入了非遗传承事业。2015年,陈云珍去往上海参加研修班,由此发现自己还可以进一步打开羌绣的商品化路径。次年,在各方支持下,她与两个女儿一同创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羌绣有限公司”,开发新产品,拓宽羌绣市场。

两个女儿的加入,让陈云珍如虎添翼。大女儿杨红莉头脑灵活,干起了市场营销与管理;小女儿陈昌敏有一手绣花的好手艺,负责产品设计。公司的淘宝店、小红书店铺很快就上线了,除了传统的衣帽鞋,她们还开发了笔记本、化妆镜、项链耳坠等融入羌绣元素的新产品。

杨红莉的女儿在妈妈和外婆的影响下,也对羌绣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光自己做,还带动别人一起做,陈云珍的帮扶工作也越做越大。2019年,北川县妇联联合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开设了“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扶贫车间”。车间采取“两地政府牵线搭台、扶贫车间订单加工、企业成品回收”模式,浙江发来订单,北川交付产品。在此参与学习和生产的人群中包含350名贫困户,就业89人。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支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以非遗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第二年,伊珎公司入选中国残联、全国妇联评选的助力残障人士就业“美丽工坊”项目。

非遗不仅事关文化传承,还可以推动文化项目的落地,获得实用的社会价值。它最为直观的社会价值,就是为当地妇女带来收入,给她们一个创业致富的机会。十几年里,陈云珍陆续培训超过8000名绣娘,大部分妇女可以通过这门手艺,每月增收千元以上。

但即便这样,陈云珍还是有点不太满足:绣娘越来越多,那么应该如何保证订单稳定持续,让大家有个稳定的收入预期?此外,还能怎么做,地让市场真正接受、需要羌绣产品?

她们还需要一个机会。

艰难创业

如果说陈家女性们和羌绣的缘分,是山谷孕育溪流般自然的顺承,那么谭氏姐妹和西兰卡普的故事,则有关折返与回望。

和很多非遗的织品不同,西兰卡普显得非常厚重。从侧面看,能看到凸起的针线织就的沟壑,构成布面的特殊纹理。

西兰卡普是土家话,翻译过来是“花铺盖”的意思。聚居在湖南、湖北两省的土家族人,主要把这种编织工艺用在被子上,这也成就了它的厚重与纹理。西兰卡普不绣具象的“花朵”,而绣抽象图案、生活器物,土家族人招待客人用的八仙桌椅、做糍粑用的粑粑架,被一代代人重构成“桌子花”“椅子花”“粑粑架花”,绣作了只属于这个民族的织锦。

2006年,西兰卡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静静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里,鲜为人知。

土家族一对80后的姐妹谭艳宾、谭艳华,学习民族舞出身,却在毕业之后突发奇想,关注起了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民族服饰。这么漂亮的、独具特色的、有故事的织锦,如果用在服装上,打造民族风的服装品牌,会不会是不错的创业点子?

两姐妹就这样踏上了寻找西兰卡普的旅程。2016年8月,她们从武汉出发,一路行至恩施、湘西,沿途拜访了多处可能有西兰卡普存在的少数民族村落。

如今回忆起来,当初旅途的艰辛还历历在目。在去往一处古镇的路上,天降暴雨,洪水把土路冲垮了,车已经无法通行。两姐妹下了车,拖着行李箱、手提着鞋,光着脚走了11公里。

在旅程的终点龙山县捞车河村,两人找到了“土家织锦王”、西兰卡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拜师学习织艺。整个练习过程极其艰苦,两人每天在织机上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西兰卡普是从布匹背面织就的,编织时无法看到正面的纹样,这意味着织工必须充分了解技术,将织法烂熟于心。正值夏天,山村的小屋里没有空调和风扇,一天下来,两人全身被汗水浸透,腰酸背疼则是家常便饭。

2016年,谭氏姐妹向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拜师学艺。

“我们一直记得,老师正式教我们学习的那天,刚好是七月初七,七夕节。”谭艳华向《中国慈善家》回忆,“我们当时还开玩笑,说真的在七夕把自己变成了织女。”

手艺是学到了,但接着,穿山越岭运送出去的西兰卡普织锦,却并没有像两姐妹想象的那样,在市场上快速得到认可。

想要把公司办起来,首先需要会做西兰卡普的手艺人。仅仅这一步,就遇到巨大挑战。通过老师召集来的四五位手艺人,她们在湖北恩施办起了第一期西兰卡普织艺培训班,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有一百多人前来学习,但最终几乎没人留下来,成为长期、真正的西兰卡普织工。

两姐妹还逐渐发现,厚重的西兰卡普,并不适合应用在服装上。想要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寻找适合它的产品形式。

另外,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西兰卡普、有意愿为其产品买单,也是一个难题。两姐妹从零开始,尝试着开设视频号、小红书账号,推广西兰卡普文化。

如今,谭氏姐妹俩一边创业一边推广非遗,希望让更多人能了解西兰卡普。

创业那头几年,两姐妹可谓寸步难行,一度想过放弃。“当时把我们自己的积蓄全都投入进去了,但没有任何的回报,我们两个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择错误。”谭艳华说,“我们一是跨行业创业,二是我们还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那时候真的很迷茫。”

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加上非遗产品越来越深入人心,这项事业也迎来了发展契机。以抖音2024年发布的《非遗数据报告》为例,在这一国民级短视频平台上,国家级濒危非遗的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达到328%。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非遗产品需要有更多的“网感”,才能打开知名度。一两条爆款视频,可能就会改变一种非遗形式的命运。艳宾、艳华两姐妹告诉记者,她们也在努力结合互联网,创新产品推广的手段,让美丽的西卡普兰触达更多的人群。

经历了漫长的努力与等待,她们需要一个突破口。

为天才妈妈搭桥

人们对非遗文化产品有需求,非遗产品也想走出去,两者之间需要一个连接的桥梁。

汶川地震后发起的羌绣帮扶计划,就有公益基金会的参与。社会组织天然有着连接社会各方资源、搭建共创平台的功能。让社会组织来搭建上述的桥梁,再合适不过。

从1996年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妇基会)便开始在推动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女性在非遗传承中承担的重要角色。妇基会开始投入资金,支持乡村地区的女性手艺人开展培训、寻找创业可能。到了2019年,基金会对各个项目中涉及非遗支持的内容进行整合聚焦,升级成为了如今的“天才妈妈”项目。

针对非遗产业的痛点,妇基会对这个项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搭建了标准化的“天才妈妈梦想工坊”,为每个入选的工坊提供连续三年的支持。这样一来,既改造了生产场所,同时也打造一个标准化、现代化的经营空间。

梦想工坊的资金进驻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云珍的羌绣基地就此鸟枪换炮——原来100多平方的生产车间,更新成为一栋四层的羌绣体验馆。仅一楼的羌绣作品展厅,就有足足600多平米。羌绣馆设立后,带动了全县2000余名家庭妇女实现灵活就业,累计培育绣娘1200余人,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绣娘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部分骨干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订单稳定持续与增收,不仅要靠生产方的创新,更需要倚仗市场资源的持续开拓。作为一家国字头的公益基金会,妇基会带着天才妈妈们登高望远,让她们得以在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与展览现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她们的才艺和能量。

2023年9月,谭氏姐妹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

2023年5月,天才妈妈项目携手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与UCCA Lab,来到谭氏姐妹在恩施的基地探访。队伍中,ELLE前主编晓雪现场学习了编织工艺,对于西兰卡普围巾颇为喜爱。后来,晓雪的一条介绍围巾的视频,便为西兰卡普引来了大量关注,谭氏姐妹的工坊一下子爆了单。售价2000多元的手工织锦围巾,定制单也不断涌入,工坊一下子有了十几万元的收入。

对于谭氏姐妹来说,那是一场及时雨。那个时候,姐妹俩的创业遭遇各种挫折,曾经的豪情壮志已被现实消磨殆尽。“订单涌入的那一刻,我感觉我们所有的坚持被认可了,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谭艳华回忆。

2023年9月,天才妈妈梦想工坊正式入驻谭氏姐妹的基地,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后来,两姐妹与西兰卡普织锦有了参与上海时装周的机会。在妇基会的引荐下,她们和迪奥中国区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对方在现场购买了一条西兰卡普织锦披肩,后续还批量采购了她们的手工披肩。

“我们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简直不敢相信!”提起那一刻,姐妹俩都笑了起来。

也是通过天才妈妈项目的助力,陈云珍有了机会奔走于各类国际会议,残障绣娘徒弟们的作品也有了许多展示的机会。2024年,赵艺琼作品《云朵上的羊角花》登上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庆典现场,胡蓉、李德菊、赵义琼、李碧芬等共同创作的《羊角花开》也在中非论坛中展出。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妇女教育主题会议、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上海时装周与中国大学生国际时装周……天才妈妈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不仅是非遗艺术品被更多人看见,女性手工艺人们也在更多的认可当中,巩固了文化自豪感、重塑了自信。

更广阔的天地

重塑女性的独立人格,让她们更为自强、自信,正是天才妈妈项目的价值核心。“很多的手艺人,可能以前沟通交流都有一些障碍,不怎么会表达,但通过各种活动,让她们锻炼自己、给她们赋能,她们会更有自信心。见多识广之后,她们想法也会有很多提升。”“天才妈妈”项目负责人赵光峰告诉《中国慈善家》。

接下来,基金会还计划重点发展非遗“公益市集”,通过其在各类展览、会议和城市地标建筑落地,为天才妈妈们带来更多的订单支持。另外,项目组还在积极推进“妈妈们的手工课”,让女性手艺人们亲自策划手工材料包,带动更多人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入门。一方面,这能够为女工们开拓新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手工课也是对各类非遗工艺的一次特别的推广。

2025年5月,中国大学生国际时装周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发起“智绘非遗”公益计划,希望发挥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资源与创作优势,通过影像创作、艺术创新等方式,为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赋能。

“天才妈妈”作为一个公益项目,也成为高校学生开展非遗课题实践的一个载体,帮助同学们积累学术和实践经验。同时,也通过这个方式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年轻力量。

项目还携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中华女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四所高校,举办了一场属于天才妈妈和非遗的公益时装秀。一年前,项目曾经携手15所高校,开启了“约会天才妈妈・非遗焕新公益计划”,邀请在校的青年设计师们参与到非遗工艺的再诠释中来。

在北京的著名艺术地标798,非遗走上秀台,与西装、宴会礼服、登山轻量装等现代时装写意融合。这是非遗文化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创想与再造如同一阵清新的风,拂去绣花上的灰尘,引领大山里的天才女性们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来源:中国慈善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