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80年代中国文化圈的大事儿,1988年齐淑芳带着《智取威虎山》剧组在美国集体滞留这事儿,绝对算得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当时这帮人演出完不回国,齐淑芳还振振有词说是为了推广京剧,结果国内舆论炸了锅,有人骂她叛逃,有人觉得她有追求,争议到现在都没停过。这到底是
说起80年代中国文化圈的大事儿,1988年齐淑芳带着《智取威虎山》剧组在美国集体滞留这事儿,绝对算得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当时这帮人演出完不回国,齐淑芳还振振有词说是为了推广京剧,结果国内舆论炸了锅,有人骂她叛逃,有人觉得她有追求,争议到现在都没停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要聊这事儿,先得搞清楚主角齐淑芳的来头。她1944年出生在河北晋州,一个地地道道的京剧世家。她爸是北大毕业的,家里文化底子厚实,哥哥齐英才后来当了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嫂子张美娟是京剧界第一武旦,三哥齐英奇也是武生。这环境,齐淑芳从小就泡在京剧里,4岁开始跟着嫂子学艺,吊嗓子、翻跟头、踢腿,天赋硬是没得说。
1959年,15岁的她考进上海戏曲学校,师从松雪芳,练得那叫一个扎实。1961年毕业,进了上海青年京剧团,很快崭露头角。1958年,她16岁就在北京吉祥剧院演《三战张月娥》,那时候年纪小但气场足,演出完毛主席还接见剧组,提了点修改意见,她也算有了个高起点。1960年,周总理看她演出,直接夸她前途无量,连梅兰芳都握着她的手说“后起之秀”。这起步,牛得不行。
1963年,她跟着上海京剧院去西欧巡演,第一次把京剧带到欧洲舞台。《火凤凰》演得那叫一个惊艳,巴黎、慕尼黑的观众都看傻了,日本媒体直接给她封了个“最受欢迎的京剧艺术家”。1964年,她在《智取威虎山》里演“小常宝”,这戏是样板戏,全国火得一塌糊涂,她也彻底成了明星。1967年,北京演出后,中央领导还接见她,夸她演得好。从这时候起,齐淑芳的名字就跟京剧绑在了一起,妥妥的台柱子。
她1974年跟上海京剧院的乐队指挥龚国泰结了婚,俩人都是艺术迷,没要孩子,把精力全扑在事业上。到80年代,她演过《杨门女将》《白蛇传》《火凤凰》,场场爆满。1987年,她去德国汉堡艺术节演出,踢打、托举这些高难度动作让老外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候的齐淑芳,事业巅峰没得说,但国内京剧市场开始变味儿,改革开放后商业化冲击大,她心里有点动摇了。
1988年5月,齐淑芳带着《智取威虎山》剧组去美国演出。这次是商业演出,剧组30多人,包括演员、乐师、工作人员,阵容不小。地点定在纽约的大剧院,演出前大家都挺期待,毕竟是京剧第一次在美国这么大规模亮相。为了让美国观众看懂,齐淑芳还改了剧本,加了点武戏,突出动作场面。
演出当天,剧院满座,观众里有华人也有老外。齐淑芳演“小常宝”,武打动作利索,唱腔铿锵有力,乐队锣鼓点也踩得准,气氛拉满。美国人没见过这种戏,觉得新鲜又震撼,演出完掌声停不下来。这场戏算是大获成功,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剧组在美国的“告别演出”。
按计划,演完就该回国了。可就在这时候,齐淑芳扔了个大炸弹——她代表剧组宣布,30多人全都不回国了,要留在美国。她还写了封信,说这是为了把京剧推向世界,弘扬民族文化。这话一出,国内直接炸了。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标题全是“叛逃”“背叛”之类的词儿,舆论一边倒地骂。上海京剧院傻眼了,主力团队没了,院里乱成一锅粥。
齐淑芳的丈夫龚国泰没随团,听到消息跟晴天霹雳似的。俩人结婚14年,感情一直不错,这下彻底崩了。家里人也懵了,她哥齐英才反复看那封信,想不通妹妹咋会干这事儿。当时国内管这叫“叛逃”,不是啥光彩的词儿,齐淑芳和剧组一下成了众矢之的。
齐淑芳说不回国是为了推广京剧,这理由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国内没几个人买账。她是真想推广艺术,还是有别的想法?咱们得扒一扒背后的原因。
齐淑芳从小在京剧世家长大,对这门艺术确实有感情。她巡演过欧洲、日本,见过外国观众对京剧的热情,觉得这艺术在海外有戏。80年代国内京剧市场受商业化冲击,演出机会少,剧团日子不好过。她可能真觉得美国市场大,能让京剧发扬光大。她后来说过,在美国演戏时,有些老外被唱腔打动,这让她觉得值。
但这说法站不住脚的地方也多。京剧是国粹,国内才是根儿,跑美国推广听起来更像是给自己找台阶。她带走30多人,上海京剧院直接瘫了,这算哪门子弘扬?再说,推广艺术也不用全团叛逃啊,回国再组织演出不行吗?她这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80年代末,美国经济比中国强太多,生活条件也不是一个档次。齐淑芳去过不少国家,知道外面的世界啥样。她在巡演时可能就听说,美国随便打个工,收入都比国内一年高。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工资低,生活紧巴巴,剧组里不少人估计也动了这心思。
有人在网上爆料,说剧组成员到了美国后发现打工挣钱比演戏多,索性就不回了。这不难理解,那年代出国热正火,好多人削尖脑袋想往外跑。齐淑芳作为团长,带着这么多人留下,经济诱惑肯定占了大头。她自己也说过,美国观众多,市场开放,机会比国内多。这话听着像艺术追求,其实骨子里还是想过更好的日子。
这事儿不是齐淑芳一个人拍板,30多人一致同意留下,说明大家想法差不多。她可能在演出前就跟团员聊过,统一了思想。当时出国名额少,能去美国是稀罕事儿,回来就没这机会了。再加上80年代国内对出国人员管得严,很多人觉得出去就别回来,齐淑芳和团队可能就下了这决心。
所以,艺术理想可能是她给自己贴的金,但现实里,经济因素、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加上团队的集体决策,才是真推动力。她后来的日子也证明了,艺术是坚持,但生存是前提。
留在美国没那么简单,剧组刚开始日子过得挺苦。30多人挤在一小公寓里,钱不够花,连吃饭都成问题。齐淑芳到处找演出机会,可美国人不懂京剧,她在街头发传单都没人搭理。有次在唐人街演《智取威虎山》,观众没几个,票房连场地费都不够。
团员们也得活下去啊,只能打零工。洗盘子、做清洁、流水线干活儿,啥都干。齐淑芳还教过京剧课,挣点小钱。文化差异是个大坎儿,美国主流观众看不懂京剧,好莱坞又火,传统戏剧根本没市场。好几个团员撑不住想回国,但大部分在齐淑芳的坚持下咬牙留下了。
后来,钢琴家殷承宗帮了大忙。他在美国有点名气,帮剧组联系资源,还助他们拿了合法身份,日子才好过点。齐淑芳1988年就在纽约建了个“齐淑芳京剧团”,开始到处巡演。刚起步时都是小地方,观众不多,但她没放弃。她还改了演出方式,加英文解说,融入点西方元素,让老外能看懂。
1992年,剧团上了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算是在美国艺术圈露了脸。1997年在几个州的世界艺术节上演《智取威虎山》,场场爆满。1999年在佛州巡演12个城市,2000年在麦迪逊花园为世界首脑峰会演出,齐淑芳的名气慢慢起来了。2001年,她拿了美国国家传统艺术最高奖,成了第一个获这奖的中国人,连总统都发贺信。这时候,她在美国总算站稳了。
齐淑芳京剧团后来每年演近百场,从学校到社区,慢慢有了点影响力。她还教了不少年轻演员,包括华人和老外,把京剧传下去。她演的戏还是《白蛇传》《杨门女将》这些老剧目,虽然观众不如国内多,但在美国扎根不容易,这份坚持也算有点成果。
齐淑芳留在美国后,跟龚国泰的婚姻彻底完了。龚国泰在国内另找了伴儿,而齐淑芳跟剧团编导丁梅魁结了婚,开了新生活。这事儿对她家里打击不小,哥哥齐英才一直没接受她这选择。她后来说过,离开丈夫是不得已,但这代价挺大。
2008年和2011年,齐淑芳回国演出,演《智取威虎山》还是能勾起老观众的回忆。她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美国推广京剧有成绩,挺欣慰。可国内对她的看法一直没统一。有人觉得她在海外让京剧活下来,挺牛;有人骂她叛逃,抛弃祖国和家人,没良心。
80年代那会儿,“叛逃”这词儿很重,她这事儿在国内文化圈影响恶劣。上海京剧院因为她走了元气大伤,她的名字也成了敏感词。她晚年回国演出,掌声有,但骂声也没停过。这争议,估计到她走那天都平不了。
齐淑芳这事儿,不是她一个人的选择,是80年代好多人的缩影。改革开放刚开始,出国热起来了,艺术家也面临抉择。国内条件有限,艺术市场不稳定,出去闯闯成了不少人的想法。她带着团队走,反映了那时候对自由和机会的渴望,也暴露了国内文化环境的问题。
她在美国推广京剧,拿了大奖,确实让这艺术在海外有了点声儿。但这代价不小,国内京剧圈受挫,她个人名声也毁了一半。她说是艺术理想,可这理想咋就非得叛逃才能实现?她要是回国接着干,也许影响更大。她这选择,功过参半,说不清谁对谁错。
说实话,齐淑芳这事儿挺复杂。你说她错吧,她在美国硬是把京剧撑起来了,不容易;说她对吧,抛家弃国这步子迈得也太狠了。她可能是真爱京剧,但也挡不住想过好日子的念头。那年代,生存和理想掺一块儿,谁能分得清?咱普通人看这事儿,更多是感慨——艺术家也不好当啊,现实总比舞台残酷。
1988年《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滞留这事儿,到现在还是个谜。齐淑芳说是为了艺术,别人说是为了钱和生活,真相可能两头都有。她从京剧天才到“叛逃者”,再到美国京剧的推广者,这人生转折太大了。她晚年还在美国演戏,教学生,京剧没丢,但国内的根儿断了。这段历史,不光是她个人的故事,也是那年代中国文化和人心的写照。你咋看她这选择?欢迎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