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穿着咖色的马甲配着黑色的帽子,鞋子上全是灰还破边了,正低头看着手机谁都不搭理。
5月12日有网友在北京地铁拍到了许久未见的牛群。
他穿着咖色的马甲配着黑色的帽子,鞋子上全是灰还破边了,正低头看着手机谁都不搭理。
裤子上也沾有白漆,有网友猜牛群可能接了装修之类的零工。
这样的牛群和以前在舞台上穿大褂抖包袱的范儿完全不一样。
牛群之前有多风光呢?又是为何沦落到如今这个境地。
牛群年轻时的风光程度,放到现在看都是“顶流剧本”。
牛群和冯巩的组合在90年代春晚就是我们的“笑点制造机”,连续12年上春晚。
经典段子《小偷公司》直接封神,把官僚主义讽刺的入木三分。
现在刷短视频还能看到那个时候的台词被拿出来玩梗。
《拍卖》《最差先生》这些小品不光好笑,还开创了相声融合热点的先河。
牛群巅峰期的时候跟倪萍拍电影《没事偷着乐》还拿下了金鸡奖的提名。
跑去《名人》杂志当主编,把文化圈搅的风生水起。
甚至还在安徽蒙城当过副县长,硬是把当地牛肉品牌炒成了网红,还自掏腰包给聋哑学校盖楼。
当时媒体天天追着牛群喊“牛县长”,比现在的明星上热搜还要频繁。
当年牛群和冯巩并称“黄金搭档”,那个时候郭德纲还在天津茶馆说单口相声。
94年他们跑去台湾演出引发轰动,返场加演了十几次,台媒形容他“抖包袱堪比连珠炮”。
巅峰时期牛群的出场费也比现在的顶流要贵,走到哪里都是前拥后呼。
那牛群为什么会沦落到如今的境地呢?可以先从他和冯巩的解散开始讲起。
牛群和冯巩的解散,一直都是相声界的“意难平”。
2001年牛群突然接受了安徽蒙城县副县长的职务,冯巩劝阻过,但没用。
牛群在任职期间既要招商引资,又得处理纠纷,根本没有时间创作相声。
而冯巩为了维持曝光也只能寻找新的搭档,等2005年牛群辞职回归的时候,观众早已习惯了其他组合。
不过他们也尝试复合,但2005年准备的春晚节目审核时被毙。
而同年冯巩和朱军合作的《笑谈人生》却顺利登台。
类似情况再后续几年反复出现,牛群自嘲“春晚魔咒”。
一直以来,冯巩都追求稳定的创作,可牛群却热衷于跨界折腾,比如拍电影,办杂志,搞摄影。
牛群当副县长的时候,冯巩也抱怨过:“他忙着给牛做代言,我这边剧本都没人搭茬”。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德云社茶馆相声更受年轻观众的追捧。
冯巩转型小品,牛群困在了过去的创作模式里没走出来。
冯巩和牛群的结束,没有狗血的剧情,更像是理想主义者和实干派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必然错位的。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牛群会因为一件事情家庭破裂,积蓄归零。
这也是导致牛群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牛群挂职安徽蒙城副县长期间,主导特教学校改制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
有人觉得他将公办聋哑学校转为民营,被人质疑“侵吞国有资产”。
牛群经手的商贸城招商项目留下300万债务,个人担保的800万贷款差点被人起诉。
后来审计发现牛群的个人账户并没有挪用资金,可舆论已经形成了,根本没人相信。
2005年面对持续发酵的指控,牛群选择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手段来自证清白。
牛群公开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包括北京的房产,存款,未来收入甚至他自己的遗体。
而且据审计报告显示牛群曾倒贴400万建设特教学校,就连办公室的泡面都是牛群自费购买的。
但是在牛群当时的妻子刘肃在牛群捐款的现场却彻底崩溃了,称:“存折清零那刻,婚姻就完了”。
后来牛群的妻子在这件事情发生三年后与他离婚,儿子也远赴美国不再与他联系。
牛群当时重回演艺圈也遭到了冷眼相待,商演的价格也跌成了2000元一场。
至此,那个意气风发的牛群,再也不见了。
但就算生活再怎么艰苦,牛群也要努力生活。
后来,牛群主要依靠退休金还有零星商演来维持生计。
近几年牛群商演报价已经低至2000元,而且还都是县城楼盘开业这种小型活动。
出事后牛群一直居住在北京通天苑老旧社区,房屋装修简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
母亲去世之后冯巩在葬礼期间全程协助处理后事,此后每年都托人给牛群送生活物资。
他们也从曾经的“黄金搭档”成为了少数保持联系的老友。
如今虽然日子苦了点,但好的是少了那些舆论的压力。
看着牛群如今提着CT片袋子,穿着旧鞋子逛菜市场的样子。
谁能想到这位是当年在家春晚上把全国人民逗的前俯后仰的相声大师。
他的人生就像一场荒诞剧一样,前半生掌声雷动,后半生门可罗雀。
牛群用最极端的方式活成了圈内很多明星的“反面教材”。
当同行忙着带货的时候,他为自证清白捐出全部身家。
当流量明星炒作私生活的时候,牛群默默地给老母亲守灵三年。
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纯粹,但就像牛群自己说的:“我这一辈子,对得起舞台,更对得起爹娘”。
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争议,当我们再提起牛群,记住的不该只是“裸捐副县长”这个标签。
更应该是那个明知会被时代抛弃却依然忠于自我的普通人。
其实牛群的人生,比任何相声作品都更值得回味。
毕竟能把悲剧活成喜剧是才华,而把喜剧过成悲剧,需要的才是真正的勇气。
来源:娱乐圈扒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