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海传》终于在一众期待中开播,到底是郑晓龙导演作品,开局便高级感满满,讲述的故事也很是扣人心弦。
#藏海传
《藏海传》终于在一众期待中开播,到底是郑晓龙导演作品,开局便高级感满满,讲述的故事也很是扣人心弦。
大雍国钦天监监正蒯铎之子稚奴在少年时亲眼目睹了全家被灭门的惨状,他因为父亲教得的一技之长——善挖地道侥幸逃脱,又在一铁面人的安排下得已拜师学艺。
十年后稚奴不仅长成了英俊后生,还从高人师傅处习得了堪舆之术,纵横本领,另还有绝情之术。
但让那位铁面人尤其满意的是——十年安逸生活并没冲淡稚奴心头的刻骨仇恨。
该是他现身京城,找他的仇人平津侯报自己血海深仇的时候了。
临来京城前,铁面人便为稚奴铺设好了一切:
他十年学艺的经历被尽数抹去,为此,他的星斗师傅甚至不惜放火自毁性命;
他拥有了新的背景,新的身份,他将以藏海这个姓名去到京城,接近平津侯,寻找报仇机会。
而藏海出现的时机也早被设计周全。
最近平津侯摊上了一件令其焦头烂额的大事:
宫里的太后薨逝,本应与先帝合葬,但先帝身边已有他生前宠爱的李贵太妃陪葬。
朝臣们这时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维持现状;一派主张迁出李贵太妃的棺椁,然后将太后与先帝合葬。
皇上委实无法决断,便把这个难题交到了工部和钦天监手上,因为工部侍郎庄之甫是平津侯的儿子,所以这个难题等于是得平津侯来解。
如果藏海能利用自己身上精湛的堪舆之术替平津侯解决这一难题,无疑便会赢得平津侯的信任或是青睐,这将等于是为他能当上平津侯幕僚呈上了一份最好用的投名状。
不出意外的,藏海巧用自己过人的堪舆之术破解了皇陵机关,得已面见平津侯。
藏海谎称李贵太妃刚刚托梦给他,而梦中所托正好是皇上所愿,因此皇上身边的孙公公对藏海的话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捕捉到这一点的平津侯便决定采用藏海的计策,答应照他的方法一试。
藏海利用自己进入先帝陵寝的机会将一木楔垫到了李贵太妃的棺椁之下。
如他所料,果然在天时地利的作用下,棺椁到了合适时机因失去平衡而发出了声响。
这时的藏海便开始了他的表演,称这是“李贵太妃的棺椁显灵了”,在“天意”的加持下,藏海成功替平津侯破解了盘桓在他心头多日的难题。
可事后,平津侯却扔出了那块藏海往李贵太妃棺椁下塞的木楔,可见这时的平津侯已经知道藏海的一系列操作哪是什么天意,不过是藏海本人的设计。
可为什么平津侯最终没对藏海加已惩戒,仍将他收为了自己的幕僚?
自从藏海父亲蒯铎十年前被平津王灭门之后,平津侯便将原先是蒯铎的属官后来投靠了他的禇怀明扶任为钦天监监正。
这褚怀明本身能力平平,不过是靠投机钻营,言听计从才得到了平津侯的信任和重用。
对堪舆之术不能说是一窍不通吧那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当平津侯真用到堪舆之术时才发现其很不得用。
比如这次的太后合葬事件,前前后后十来天,这褚怀明作为钦天监监正,竟是和他一样束手无策,根本提供不了一点可行性计策给他。
而在古代,堪舆之术却是无处不用,所以收编一个精通堪舆之术的人对平津侯来说是迫在眉睫。
而藏海别看年纪轻轻,却已展露了他堪舆方面的过人本事。
这些天里,只要和风水能沾上边的民间术士都被平津侯抓了来放进机关密布的皇室陵寢中验证了一遭,除了藏海一人竟无人逃得性命。
而藏海不仅毫发无损地活着走了出来,还对太后合葬之事很有办法。
在没见到成效之前,藏海在他面前便斩钉截铁地做过两次预判:
一次是断言当日有雨,褚怀明还在说什么钦天监服务于皇上,不能做十分预判,外面已经大雨来袭;
另一次是断言李贵太妃会显灵,虽然他在棺椁下动了手脚,可他对“显灵”时间预判的那份笃定充分说明他心中自有沟壑。
就冲藏海这过人的本领,平津侯就愿意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让他的本事为自己所用。
当藏海向他献上计策之时,生性谨慎多疑的平津侯便派人去查了藏海的来路。
因为比起他的本事,他的用心和目的才是平津侯更在意的。
在查明他的来路之前,即使藏海再有本事平津侯也不敢用,特别是藏海分明不是预判了时局,而是一手操控了时局,这就更令平津侯对其心生忌惮。
特别是在事后,藏海不要任何赏赐的行为也让平津侯觉得他是别有用心。
为显示其恩威并施,平津侯已经打算先杀了藏海,再赏他一副上好的棺木和金银陪葬。
为自证清白,藏海赶紧说了自己来皇陵的目的:
他自愿来这里就是为了能在平津侯手底下谋个差使。
平津侯的长子是工部主事,确实藏海精通堪舆的本事只有在平津侯父子这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施展。
所以藏海的这个所图平津侯有些信了。
恰在这时,他派去调查藏海身世的手下也来汇报:
说这藏海是温州府生人,八岁父母双亡,流落到江宁府青泉镇,跟着一个木匠做营生,前不久一场大火让他流离失所,只能北上寻找出路,于几日前刚刚来到京城。
正与藏海想在他处谋个营生的说法暗合。
于是平津侯便暂时不作他疑,表示可将“此人留用”,就此将藏海收作了自己的幕僚。
只是平津侯不知道的是,这个人未来将会在他身边掀起一场又一场惊涛骇浪,而他最终也将会落得万劫不复的下场。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1975秋天的回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