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相声师徒关系应该什么样?符合这三个标准即可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9 17:25 1

摘要:一种是过度神圣化,认为相声行业就必须坚守“师徒如父子”的师承制,不搞摆知仪式就不算师徒,徒弟不听师父的话就是“欺师灭祖”,没有师承的“海青”就不能说相声更不能收徒。

关于相声行业的师徒关系,一直以来存在两种相对片面的认知。

一种是过度神圣化,认为相声行业就必须坚守“师徒如父子”的师承制,不搞摆知仪式就不算师徒,徒弟不听师父的话就是“欺师灭祖”,没有师承的“海青”就不能说相声更不能收徒。

另一种则是过度妖魔化,认为相声行业必须彻底废除师承制,全都改成老师和学生,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算,都是同行。

实际上,我们要客观看待相声师承制,从历史上看相声师承制为行业延续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从现实中看,相声师承制的内核已经过时,继续墨守成规不仅落后于时代也容易引发矛盾和争议,对行业的形象也存在很多消极影响。

从艺术特点上看,相声又有其特殊性,继续采用一部分相声师承制的形式,不仅可以算传统文化的保留同时也能实现传帮带的作用。

那新时代的相声师徒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呢?在此笔者提出三个标准。

一、师徒互认

传统相声师承制重视摆知仪式和谱系,只要师徒之间搞了摆知仪式,只要师徒名字登上了相声谱系,或者只要有“海底”,哪怕将来师徒之间反目成仇也依然是师徒关系。

这种做法就将师徒关系在某种形式上变成了父子关系,不管师徒之间关系好与坏,哪怕徒弟没见过师父长什么样,甚至师父已经去世几十年,就算徒弟拜的是师父照片或者坟头,他们依然是师徒关系,这种重形式重门户的做法就是传统相声师承制的一个明显弊端。

师徒互认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师徒之间互相认识互相熟悉,而不是徒弟只认识师父的名字、照片或坟头。

另一层则是师徒之间互相承认师徒关系,也不需要摆知仪式,毕竟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发布一个消息,几分钟就能传遍大江南北所有同行,比摆知仪式还要有实际意义。

二、实际传授

传统相声师承制重视门户也重视传授,但很多相声艺人的本事并不是跟师父学的,他们拜师拜的就是门户,也就是所谓的“拜门”。

如果相声艺人只有本事没有门户那就成了海青,会受到行业限制和歧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相声艺人执着于拜门户的重要原因。

这种拜门户的做法客观上可以起到扩大相声队伍的作用,也可以给一部分相声艺人提供帮助,但究其根本,太过于重视门户也就导致了相声界纷争不断,也就是所谓门户之争。

这种“重门户不重传授”的事情直接导致很多相声演员更注重人脉和资源,而不是将重心放在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上,在相声观众看来,最后形成的结果是,相声演员人数不少但经典相声作品却不多。

作为相声观众,真正关心的其实并不是相声演员的门户师承,而是演员的水平和作品,只要有本事有作品,“海青”也能得到观众的喜爱,重视门户的结果其实就是本末倒置。

因此,新时代的相声师徒制应该将重心放在实际传授上,有实际传授关系的师徒才可以算真正的师徒,只有门户师承关系却没有实际传授关系的师徒可以客观存在,但不应该被鼓励而应该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三、尊师重道

长期以来,相声行业经常把“尊师重道”挂在嘴上,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只顾强调“尊师”却忽略了“重道”。

有些相声团体甚至将“尊师”魔改成了“师父大于天”,徒弟对师父必须百依百顺,不然就是“欺师灭祖”,有些徒弟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顺,甚至直接喊师父为爸爸,并在公开场合磕头下跪,将封建行帮陋习当成了家规,甚至还津津乐道。

“尊师”是我国传统美德,相声行业最缺乏的恰恰不是“尊师”而是“重道”。

重道的“道”,在这里应该有多层含义,可以是道德和品德,同时也是道理和规范。

比如,有些相声团体将相声传统师承制和公司管理制度进行捆绑,利用公司管理制度束缚徒弟,同时利用师承制对公司员工进行道德绑架,这种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的做法就不是“重道”。

再比如,作为相声演员,在创作表演相声作品时应该遵循相声艺术规律尊重相声艺术原则,但有的相声团体却在师父带领和影响下搞三俗表演,把荤段子伦理哏这些被行业淘汰的垃圾重新搬回舞台,这就不是“重道”而是“毁道”。

简单说,尊师重道在相声行业应该这么理解,徒弟尊敬师父,接受师父的教诲,师父除了教授给徒弟知识和本事,还应该培养引导徒弟正确的三观和审美。

综上所述,师徒互认、传道授业、尊师重道这三条标准并非绝对准确,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现阶段相声行业存在的封建行帮陋习。

相声师承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作为已经进入新时代的相声行业,应该发挥相声师承制的积极作用,抵制相声师承制的消极作用,尤其是一些封建行帮陋习,从而建立起真正合理和健康的新时代相声师徒关系。

来源:我就是个码字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