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1日,17岁的演员黄杨钿甜在社交媒体晒出一组成人礼照片。
照片真不能瞎晒!
2025年5月11日,17岁的演员黄杨钿甜在社交媒体晒出一组成人礼照片。
画面中,她妆容精致,笑容甜美,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耳垂上。
那对祖母绿钻石耳环,被网友扒出疑似奢侈品牌GRAFF经典系列,公价高达230万元。
“17岁戴230万的耳环?她爸是印钞机吧!”
这条评论瞬间点燃舆论火药桶。
网友迅速翻出黄杨钿甜的家庭背景,结果意想不到!
父亲杨伟曾任职四川雅安市公务员,2017年辞职经商;母亲长期在企业工作。
“公务员家庭哪来的钱买天价耳环?”“即便辞职下海,短短几年就能让女儿戴上百万珠宝?”
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将“星二代”“权钱交易”“灾后重建贪腐”等词条推上热搜。
更戏剧的是,黄杨钿甜起初回应“耳环是找妈妈的”,后又改口“耳环是妈妈的”,却始终未解释母亲如何负担奢侈品。
网友调侃:“妈妈是隐形富豪?还是全家都在演《狂飙》续集?”
5月16日,风暴中心的父亲杨伟突然在微博发文:“耳环是妈妈的,并非正品,欢迎鉴定。”
这份声明堪称教科书级公关灾难。
他承认耳环归属,却回避核心问题;强调辞职经商八年,却对生意内容三缄其口;否认涉及灾后重建贪腐,却未解释网友曝光的“曾负责招投标”履历。
更诡异的是,就在黄杨钿甜晒照三天后(5月14日),杨伟突然卸任名下化妆品公司法人及股东,时间巧合得令人浮想联翩。
“辞职八年就能洗白?谁知道是不是靠人脉捞金!”
网友的刀锋直指公务员离职监管漏洞。
根据《公务员法》,离职两年内不得从事与原职务相关营利活动,但杨伟的生意版图至今成谜。
面对舆论海啸,雅安市经合外事局的回应堪称“踢皮球”范本:“杨伟辞职多年,收入与单位无关,私事请自行处理。”
但公众并不买账。
若真无关,为何纪检部门介入调查?若真清白,为何不公示其经商领域?
更讽刺的是,当地曾邀请黄杨钿甜担任“雅安旅游推广大使”,如今却急于切割。
“用你时是城市名片,出事时是烫手山芋。” 网友的嘲讽撕开了政商关系的遮羞布。
风暴中心的黄杨钿甜,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位9岁出道、拍过33部戏的“老戏骨”,此刻成了提线木偶。
经纪公司@嘉行传媒的声明充斥“严正”“追责”等词汇,却对耳环真伪、家庭收入避而不谈。
而她的社交账号停留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7周年的缅怀文案。
评论区不少人觉得这极其讽刺!
有网友反复提到一件事,她父亲杨伟雅安地震后,负责灾后重建招标,一年后开了一家影视公司,舅舅是法人,之后是妈妈,2017年杨伟辞职后,法人变成了他自己。
细思极恐啊,兜兜转转,公司是谁开的,很明显。
如果父亲说得没错,耳环是假的,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以后恐怕没人敢找她代言了,几乎葬送了大好的演艺生涯。
如果是真的,父亲一个普通公务员辞职八年下海经商,怎么可能做到?
网友扒出这款耳饰不单卖,整套下来得2000万,可想而知,这得多少个亿的家庭才敢买。
这场赌局里,无论真假,没有赢家。
因为,当“230万耳环”与“公务员父亲”捆绑,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争议,而是一场关于社会公平的信任危机。
这才是更深层的矛盾。
“我们要的不是仇富,而是一个答案。”这条高赞评论,道出了沉默大多数的心声。
17岁的她,到底是锦衣玉食的公主,还是资本游戏的棋子?”
这场狂欢中,没人关心她中戏表演系第二名的成绩,只剩下一场针对“星二代特权”的全民审判。
支持者认为:“花自己的钱买耳环,关网友屁事!”
反对者反击:“公务员子女炫富,必须给公众交代!”
抛开阴谋论,事件最刺痛人心的,是一个未成年演员对财富的认知。
在晒出天价耳环的配文里,她天真地写下:“真的超级好看!”
这让人想起《寄生虫》的台词:“钱就是熨斗,能烫平所有褶皱。”
但当17岁的少女把230万挂在耳垂,烫伤的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截至5月18日,雅安纪检部门仍未公布调查结果。
这场狂欢演变成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网友在等一个“大老虎”,黄杨钿甜在等一场“洗白”,官方在等舆情降温。
但无论如何,它已留下一条血淋淋的启示,在真相稀缺的时代,每一次围观都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要‘已介入’的敷衍,只要‘已查清’的答案。”
这场关于230万耳环的全民审判,终将写下中国式舆论监督的里程碑或耻辱柱。
来源:谈古论今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