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宫斗剧霸屏热搜,从《甄嬛传》到《如懿传》,女性互害的戏码被包装成“权谋美学”,甚至被冠以“反封建”的美名。然而剥开华丽的服化道,宫斗剧的本质不过是女女互害的循环地狱,既脱离历史真相,又加剧性别偏见,所谓的“反封建”更像一场自欺欺人的谎言。
近年来,宫斗剧霸屏热搜,从《甄嬛传》到《如懿传》,女性互害的戏码被包装成“权谋美学”,甚至被冠以“反封建”的美名。然而剥开华丽的服化道,宫斗剧的本质不过是女女互害的循环地狱,既脱离历史真相,又加剧性别偏见,所谓的“反封建”更像一场自欺欺人的谎言。
宫斗剧最爱以清朝为背景,但历史上清朝后宫恰恰是最消停的。清朝宫廷制度森严,妃嫔等级分明,皇后拥有绝对的管理权,根本无需与妃子争宠。例如乾隆的孝贤纯皇后出身名门,自幼接受治国理政教育,职责是辅佐皇帝、管理后宫,而非勾心斗角。
更离谱的是,剧中妃嫔动辄残害皇嗣、毒杀宫人,仿佛前朝大臣全死光了。历史上,后宫若真敢如此猖狂,早被宗人府治罪,甚至牵连家族。编剧将封建皇权下的女性困境简化为“互害游戏”,既歪曲历史,又矮化了女性在制度压迫下的真实生存状态。
宫斗剧的核心套路,是让女性通过残害同类上位。从堕胎药到巫蛊术,从构陷到灭口,虐女桥段层出不穷:
《如懿传》中卫嬿婉为争宠害死15条人命,临死却戴上初恋戒指“洗白”;《延禧攻略》魏璎珞一路“开挂”,本质仍是靠皇帝宠爱碾压对手;近年新剧《春来定风波》更将“嫡女黑化”包装成女性成长,实则主角仍需依附男性权力求生。这些剧情传递的价值观极其扭曲:女性唯有比同类更狠毒,才能生存。学者陶东风曾批判,宫斗剧是“比坏逻辑”的胜利,最终导向“消灭竞争者才能做人上人”的零和博弈。
宫斗剧常被吹捧为“揭露封建压迫”,实则全程在美化皇权。剧中皇帝被塑造成“深情大男主”,妃嫔们为争宠不择手段,本质上仍是对男性资源的病态争夺。
真正的反封建应批判制度性压迫,而非将女性困在“雌竞”叙事中。正如《春来定风波》所暴露的:女主沈江离的“逆袭”仍靠“救子复宠”,本质是母凭子贵的封建糟粕。
宫斗剧的流行,对现实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强化女性刻板印象:将女性智慧简化为“宅斗阴谋”,忽视其社会价值创造力;误导历史认知:年轻人误以为“后宫=斗兽场”,淡忘真实历史中女性的制度性困境;扭曲价值观:宣扬“狠毒才能生存”,与现代社会倡导的互助共赢背道而驰。2019年广电总局曾全面下架宫斗剧,直指其“宣扬奢靡享乐、恶化社交生态”。然而资本逐利下,同类剧集仍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当观众为“黑莲花女主”爽到上头时,不妨冷静思考:我们究竟在为什么欢呼? 是女性真正冲破封建枷锁,还是陷入更深的性别内耗?
历史学者早已警告:宫斗剧是“精神糟粕”,它用虚构的“大女主”麻痹现实,让女性沉迷于“玛丽苏式逆袭”的幻觉。真正的女性力量,从不该建立在残害同类之上。
与其在荧幕里看“娘娘 们”互撕,不如在现实中打破“高墙深院”,追寻真正的自由与平等。
来源:HI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