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演员姜妍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在艺校期间被同学霸凌的经历。这件事听起来有些意外。她在14岁时就获得了全国大奖,然而回到宿舍却要忍受同学当面的辱骂。那些没有获奖的同学将怨气发泄在她身上。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白天辛苦练功,晚上还要承受这样的委屈,放在谁身上都
近日,演员姜妍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在艺校期间被同学霸凌的经历。这件事听起来有些意外。她在14岁时就获得了全国大奖,然而回到宿舍却要忍受同学当面的辱骂。那些没有获奖的同学将怨气发泄在她身上。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白天辛苦练功,晚上还要承受这样的委屈,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事情发生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期间。当时她获得的是2000年“蒲公英”杯全国小品大赛银奖,那年她才14岁。这个奖项对普通人来说足以炫耀一生,但在竞争激烈的艺校里,反而成了矛盾的导火索。同学们看到她得奖,觉得她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开始孤立她。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霸凌者还对她进行心理施压。她们故意聚在一张床上议论姜妍,还非要让她听见。这种“当面阴阳怪气”的行为,比背后说坏话更伤人。就像有人特意在你家门口大声批评你,还要确保你能听到一样。
不过这件事后来也有个反转。毕业时,曾经霸凌她的同学们送给她一盒录音带作为道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迟到的歉意”其实挺微妙的——当年骂你的人,临走前塞一盒录音带就想翻篇?但姜妍选择放下,她说如今再看这件事已经释怀了。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关注,有几个看点。首先是“获奖招黑”的反常识现象,其次是“录音带道歉”的特殊形式,最后是娱乐圈光鲜背后的阴暗面。现在网上对此事争论不休,有人说应该原谅,也有人认为太便宜了那些霸凌者。深入来看,艺校的环境确实特殊。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进行实践训练,同学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有人因为获奖就能接戏赚钱,而有人只能继续埋头苦读,这种落差容易滋生嫉妒。就像班里有人总是考第一,其他人难免会眼红。但竞争不该演变成霸凌。姜妍的经历暴露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隐性暴力。一些老师只看重成绩,忽略了品德教育,学生之间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扭曲的心理。就像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说得多了,孩子真的会觉得自己不如人。
这件事能引起共鸣,是因为霸凌并不分年龄和场合。职场中有PUA,学校里有抱团排挤,本质上都是欺负弱者。姜妍的例子之所以特别,是因为那些霸凌者后来竟然也进入了娱乐圈。现在某些圈子里存在的“资历碾压”现象,和这件事还真有几分相似。
面对霸凌该不该原谅?姜妍的态度值得深思。她既没有明确表示原谅,也没有说记仇,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这种“不纠缠”的态度,或许比激烈的控诉更能打动普通人。就像家里长辈常说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看似大度,实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件事给家长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更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输赢。要让孩子明白,赢得比赛并不代表赢得了尊重,输了比赛也不意味着失去尊严。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光会踩脚蹬子还不够,还得学会摔倒后怎么爬起来。
现在网络上的讨论很热烈,但大多数人停留在“该不该原谅”这个层面。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霸凌机制,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委屈,整个社会也要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就像买菜都知道挑新鲜的,教育孩子更要讲究方法。
姜妍如今已经是知名演员了,但这件事提醒我们,光环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伤疤。就像精美的瓷器也会有裂痕,只是被金漆掩盖住了。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的笑容,未必知道背后的辛酸。这也让我们在看待明星时,能够多一份理解与同理心。
最后说句实在话:这事搁谁身上都不好受。但生活不是偶像剧,不会有“霸凌者遭报应”的爽文结局。我们普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与其纠结“该不该原谅”,不如先保护好自己。就像下雨天出门要记得打伞,能挡多少雨就挡多少。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