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法题材剧集长期聚焦刑警、特警等“高光警种”的背景下,《驻站》首次将镜头对准了铁路公安中的特殊群体——驻站警。这一警种常驻偏远小站,一人一犬守护铁路沿线,鲜少经历大案要案,却需直面琐碎的基层矛盾与漫长的孤独坚守。剧中通过主人公常胜(郭京飞饰)的视角,展现了驻
近看央视热播的33集电视剧《驻站》,对其在政法题材类型剧集中的破局与创新颇为欣赏。
一、聚焦“最孤独的警种”填补题材空白。
在政法题材剧集长期聚焦刑警、特警等“高光警种”的背景下,《驻站》首次将镜头对准了铁路公安中的特殊群体——驻站警。这一警种常驻偏远小站,一人一犬守护铁路沿线,鲜少经历大案要案,却需直面琐碎的基层矛盾与漫长的孤独坚守。剧中通过主人公常胜(郭京飞饰)的视角,展现了驻站警抓小偷、调纠纷、巡铁路的平凡日常,以小切口折射基层民警的大情、大职责、大使命,填补了国内剧集对铁路公安题材的创作空白。
主创团队通过实地取景攀枝花市仁和区拉鲊火车站、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等地,将驻站警的“孤独感”与花城的自然风光、市井烟火形成反差,既强化了角色的情感命运张力,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川南风情画卷。
二、生活流与轻喜剧的巧妙融合叙事。
《驻站》摒弃了传统政法剧的强情节、快节奏模式,转而采用“生活流”叙事,以轻喜剧风格消解沉重议题。剧中常胜被公鸡叫早、彻夜与蚊鼠“斗智斗勇”、与村民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互动,既充满喜剧张力,又真实还原了基层民警的生存状态。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平凡英雄的坚守。
更可贵的是,剧集通过“一地鸡毛”的琐碎日常,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解构与重塑。常胜命运多舛的中年困顿——职场失意、婚姻破裂、师父离世、发小涉罪等,并非通过戏剧化反转解决,而是借由与村民的磨合、对师父精神的传承,逐渐实现心灵成长。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叙事逻辑,打破了政法题材对“铁血高光”的依赖,赋予英雄主义以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气。
三、回归“普通人”本色的英雄人物塑造。
《驻站》的创新还体现在对英雄形象的祛魅上。常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英雄”,他嘴碎、窝囊、甚至言行举止有些“丧”气,却因真实而动人。例如,他一边被妻子嫌弃“无能”,一边用幽默化解村民矛盾;面对刁难时“打嘴仗”的市井幽默,展现了基层民警的生存智慧。
剧中还通过师徒三代驻站警的镜像对照,深化主题。师父孙二勇(刘佩琦饰)的“驻站笔记”成为常胜的精神指引,而常胜脱下师父破旧警鞋、换上自己新鞋的细节,以及大结局时同徒弟于涛(徐望饰)的交接班,则隐喻了使命的传承。这种“凡人英雄”的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伟大无需惊天动地,坚守即是答案。
四、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赋能共振
作为“四川造”剧集的代表,《驻站》巧妙融入攀枝花的地域文化基因。剧中三线建设的历史痕迹、成昆铁路的斑驳铁轨、川南方言的诙谐表达,不仅为故事注入厚重感,更成为城市文旅的“活广告”。导演刘雪松坦言,攀枝花的自然风光与驻站警的孤独感形成天然反差,这种“地理叙事”既服务角色成长,也唤起了观众对城市历史的共情和地方支持影剧创作的积极性。
五、政法剧突围和多元探索的启示
《驻站》的成功,为政法题材剧集提供了三重启示:
一是,题材下沉。从“大案要案”转向“小站小事”,以真实细节构建共情;
二是,风格破壁。轻喜剧与生活流结合,平衡严肃议题与观剧体验。
三是,价值升维。通过平凡人物的坚守,传递“伟大出自平凡”的朴素哲理,情感价值。
《驻站》以铁轨为线,串联起市井百态与英雄初心,用“小人物”的烟火气书写了政法剧的“大情怀”。它证明:创新无需颠覆传统,只需扎根生活,让英雄走下神坛,让故事照见人心。正如剧中人物和主题歌中的金句:“如何定义平凡与不平凡,自己说了才算。”“再伟大的人也都是普通人——只要沾上吃喝拉撒睡。”“我告诉你,最了不起的事,就是做好一个普通人。”“守护一方平安,不在破多少案,而在暖多少心。”(作者:邹卫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来源:晨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