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尹丽川以苏敏阿姨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出走的决心》。苏敏影响了很多的女性,原来做家务不是理所当然的,女性如果不主动挣脱,就会沦为腐朽家庭里的免费保姆。
几年前,56岁的苏敏阿姨由于无法忍受丈夫长期PUA和经济控制,某一天突然幡然醒悟,开始开车“离家出走”。
谁也没有想到,苏敏这一走,后来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前几日更是走上了多少明星都梦寐以求的戛纳红毯。
导演尹丽川以苏敏阿姨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出走的决心》。苏敏影响了很多的女性,原来做家务不是理所当然的,女性如果不主动挣脱,就会沦为腐朽家庭里的免费保姆。
正如《置于火上》里的那句话:“女性有权力选择是否成为母亲,她首先是个独立的人,然后才是女人、妻子、母亲。”
由此,我发现因为苏敏阿姨的成功,很多女性开始渐渐觉醒。她们认为有太多女性被困在围墙里,很多人不敢去寻找自我,就是少了些出走的勇气和不敢面对未知的恐惧。
如今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面前,大家纷纷开始鼓励女性朋友们学习苏敏阿姨的勇气。
当网上大肆宣传苏敏阿姨的成功和勇敢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刚好网上又出现了一个“男性版出走的决心”,不过这个男子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这个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失踪7年找到时正躺桥洞玩手机》,新闻里也介绍了,这个男子7年前因为和家人吵架,然后就离家出走,除了去年回去和老婆离婚,7年时间消失的很彻底。
据悉,这个男子今年41岁,家中还有一双儿女,儿子已经考上重点高中,女儿读初中,都靠男子60多岁的父亲带病打工,养孙子孙女。
41岁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对下不抚养儿女,对上不赡养老人。找到这个男的时候,他正躺在桥洞里玩手机,平常就靠打临时工,一天挣个70-100元养活自己。
志愿者拍摄的时候,骂这个男子作为男人,一点都不负责任。事情曝光后底下评论区有网友在调侃,说他可能看过出走的决心吧!
也有人说,如果这个性别换成女的,那评论区马上又会有人说她肯定是有自己的苦衷,要不是男人对她不好她能离家出走吗?怎么性别变成男的,他就不能出去追求自我,怎么就不能强调他首先是个独立人,然后才是父亲,是儿子了?
那视线再看回到苏敏阿姨这边,她是成功了,但是骂她的声音也很多。有人坦言,如果女人都像苏敏这样,那这个社会就要散架了。
很多人骂苏敏不负责任和自私,认为苏敏要庆幸自己生的是一个女儿。如果她生的是儿子的话,儿子成家生孩子了,苏敏不去托举下一代,帮忙照顾孙辈,儿子儿媳妇不会有怨言吗?
大胆猜测一下,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等苏敏年老了出走不了了,儿子会不会说,在我们需要你帮忙的时候,你去旅游不帮我们,现在老人怎么又想让我们赡养您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是成功地走到戛纳红毯,还是睡在桥洞上的男子,这些都是个例,不是每个人都能逆袭人生,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不负责任。
把这些个例放得过大,总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让人恐婚恐育。这些会成为新闻,就是因为特别特别的稀少。可能我的观点比较老套,我总认为中国男人的责任心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很强的,女人为家庭的奉献精神也是数一数二的。
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我们为苏敏阿姨的觉醒喝彩时,也当看见那位桥洞男子背后的困顿;当我们探讨女性挣脱桎梏的勇气时,也要直面男性群体中同样存在的脆弱与迷茫。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如同一张密网,既困住了女性"贤妻良母",也绑架着男性"顶梁柱"的沉重枷锁。
我认为,真正的觉醒不该是性别对立下的出走竞赛,而是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喘息的空间。家庭本不该是博弈的战场,而应是彼此扶持的港湾。好的家庭都是合力式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这个家庭就会越来越好。
那些在新闻或者短视频里被无限放大的极端案例,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几粒沙尘。中国家庭中更多默默耕耘的身影,正用最朴素的智慧诠释着:最好的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出走或留守,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能携手在烟火人间,走出属于两个人的万里山河。
来源: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