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袁世海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贫苦的童年到声名远扬的京剧大师,每一步都写满了坚持与奋斗。
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袁世海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贫苦的童年到声名远扬的京剧大师,每一步都写满了坚持与奋斗。
1916年,袁世海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家庭,原名袁瑞麟。在他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母亲只能靠给大户人家做针线活艰难地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中生活十分窘迫,一家四口挤在一个12平米的平房里,外面下大雨,屋内也跟着漏雨,一家人常常在雨夜中忙着用盆子接雨水。在袁世海的记忆里,最美味的食物就是疙瘩汤,而且只有过年时才能品尝到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袁世海心中对京剧的热爱却在悄然萌芽。
袁世海的父亲是京剧票友,曾驾着马车带他去看京剧。父亲离世后,和尚二大爷常带着袁世海去看戏,他由此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家附近消防队的裘盛戎,也因共同的爱好与袁世海成了好友,两人常一起观剧、唱歌。8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袁世海向母亲提出去学戏,他说学戏能有饭吃,若学有所成,母亲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母亲虽心疼,但无奈之下还是同意了,袁世海就此加入富连成社学戏,与裘盛戎成为同科同学,艺名袁盛钟 。
初入富连成社,袁世海基础差、个子瘦小、嗓子细弱,被分到老生组。一次,著名演员萧长华看中了他,觉得他有点像京剧名家郝寿臣,便决定让他改唱花脸,艺名也改为袁世海。为拓宽他的音域,萧长华甚至拿根筷子压在他舌头上训练,袁世海虽不适,却坚持了下来,还自己用筷子刺激嗓子练声。晚上,他还偷偷练习偷学的戏剧。12岁时,戏班在广和楼演出,主演突然失声,袁世海顶替上场,表演十分出色,从此得到师父和师兄们的赞赏。
在富连成社的八年,袁世海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前辈及名流的表演艺术,学习了近百出戏,能扮演几十个不同年代、身份和性格的人物,14岁就成了科班里的骨干力量,还因学郝寿臣学得像,被观众称为“小小郝寿臣” 。他扮演的《失街亭》中的马谡,《群英会》的黄盖、曹操,以及《法门寺》的刘瑾等角色,都获得了很好的演出反响。
1934年,袁世海出科,搭尚小云先生的重庆社,在尚主演的《九曲黄河阵》《玉虎坠》中扮饰配角,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巡演。后又搭李盛藻的文杏社,演出生、净并重的“对儿戏”。1937年,他与李盛藻合作,先后排演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胭粉计》《三顾茅庐》《马跳檀溪》《除三害》等剧目。
1940年,是袁世海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正式拜郝寿臣为师,成为郝派艺术的主要继承人。当时架子花脸与铜锤花脸分开,架子花脸演出时间短,郝寿臣将二者融合,延长了表演时间。袁世海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表演方式,加大唱的成分,发扬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 。此后,他先后搭李世芳的承华社和马连良的扶风社,与众多名家合作,他与李世芳合演的《霸王别姬》,与李盛藻合演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与马连良合演的《四进士》,都成为一时名剧。他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众多名家合作演出剧目达三百余出,声名远扬 。
然而,袁世海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40年,他与京剧名家任志秋的妹妹任遇仙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但1944年,任遇仙在生女儿时因难产去世,这给袁世海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只好将孩子托付给母亲照顾 。后来,有人给他介绍迟福媛,他起初拒绝,一是觉得迟福媛太年轻,二是担心她不能善待孩子,且自己还未从丧妻之痛中走出。但命运弄人,袁世海的姑姑租房时与迟福媛的姐姐成了邻居,迟福媛的善良能干给姑姑留下深刻印象。1945年,再次有人介绍他们时,迟福媛通过姑姑传达了自己愿意照顾孩子的想法,袁世海最终决定与她结婚 。迟福媛出身京剧世家,与袁世海家庭背景相似,她用心照顾袁世海的两个孩子,与婆婆也相处融洽,让袁世海没有家庭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发展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田汉、马彦祥倡导让李少春、袁世海与叶盛章的金升社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他们排出了《云罗山》《将相和》《逼上梁山》等优秀剧目。1951年,集体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附属实验京剧团,1955年更名为中国京剧院 。袁世海先后担任一团、三团的主要演员、副团长和副院长,积极投身京剧事业,依据党的文艺方针,打造出以架子花脸为主演的一系列大型剧目,如《西门豹》《九江口》《李逵探母》等,与李少春合作演出了《赠绨袍》《满江红》等优秀作品 。
袁世海不仅在传统剧目中表现出色,还积极探索京剧表演现代剧目的课题。在《白毛女》《林海雪原》《社长的女儿》《红灯记》《平原作战》中,他分别塑造了恶霸地主黄世仁、解放军战士刘勋苍、农民人民公社社会、日本军官鸠山、敌后村支书等众多现代人物形象,为架子花脸行当在现代戏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影片《红灯记》在全国公映,袁世海饰演的日本宪兵队队长“鸠山”,将其阴险、狡诈、冷酷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银幕经典形象,他也因此与浩亮、高玉倩、刘长瑜等主演一起,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最受欢迎的京剧演员 。
1957年,袁世海在《群英会》以及《借东风》中饰演曹操,为避免同质化,采用不同表演方式,成功塑造了曹操形象,获得了“活曹操”的称号。1962年,他在《野猪林》中饰演鲁智深,凭借出色表演又获得“活鲁智深”的称号 。他主演的《盗御马》《将相和》《群英会》《野猪林》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还参演了多部京剧电影,让他更加家喻户晓 。
除了舞台表演,袁世海还十分注重京剧艺术的传承。他积极投身青年演员培养工作,常常台上带、台下教,先后收徒达20余人,他的学生不仅有京剧演员,还包括评剧、汉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演员,其中著名的有于魁智、杜近芳、冯志孝、刁丽、张学津等人 。
然而,生活的磨难再次降临。1999年,迟福媛因肝癌去世,这给袁世海带来沉重打击。不久后,他又被确诊为脑血栓,糖尿病病情也加重,只能改用注射胰岛素针剂治疗。但他积极应对疾病,坚持锻炼,病情平复后,重新返回演艺一线,完成了补拍《赤壁之战》的音配像工作 。
2002年12月11日,87岁的袁世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让整个京剧界沉浸在悲痛之中。前国家总理朱镕基评价他:“京剧泰斗,一代宗师;认真演戏,诚信做人。”他将京剧架子花脸由配角从属地位提升到主角地位,开创了架子花脸挑梁担任主角的先河,将架子花脸表演艺术从行当的类型化、程式化中脱离出来,进入主角化、个性化的表演阶段,为京剧净行的传承与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
袁世海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奉献的一生。他从贫苦少年成长为京剧大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他塑造的一个个经典形象,成为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为京剧传承所做的努力,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京剧的史册上,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