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冯巩在酒桌上喝茅台的照片,让这位68岁的相声大师意外卷入舆论漩涡。有人痛斥偷拍者“居心叵测”,有人质疑“艺术家不该高调炫富”,更多人则感叹:“冯巩喝茅台怎么了?他喝不起吗?”
一张冯巩在酒桌上喝茅台的照片,让这位68岁的相声大师意外卷入舆论漩涡。有人痛斥偷拍者“居心叵测”,有人质疑“艺术家不该高调炫富”,更多人则感叹:“冯巩喝茅台怎么了?他喝不起吗?”
要理解这场争议,得从冯巩的家族与人生说起。 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是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家族显赫一时。
冯国璋的第三子冯家遇(冯巩的祖父)更是实业救国先锋,创办东方油漆厂、天津大陆银行,其生产的“灯塔牌”油漆曾击败日本货,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但到冯巩这一代,家族早已风光不再。
1957年,冯巩出生在天津一座欧式小楼,但幼年遭遇“文革”,全家被赶进仅12平方米的破屋。窗户用报纸糊,冬天靠捡煤核儿取暖,菜市场的烂菜梗是家常便饭。冯巩回忆:“最冷的时候,手冻得和煤核儿一样黑。”这段经历让他学会苦中作乐,也塑造了他骨子里的朴素。
16岁那年,冯巩拜师马季,却因出身问题屡遭挫折。他曾被沈阳军区文工团“破格”招为文艺兵,却当了两年“黑户”,最终被退回天津工厂,甚至被开除。但命运的捶打让他更坚韧。1986年,他带着相声《虎年谈虎》登上春晚,从此开启33年“春晚钉子户”生涯。那句“我想死你们了”,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舞台下的冯巩,始终保持着胡同里练就的接地气。他在路边摊吃饭被路人求合影,菜没吃两口就起身配合,还叮嘱朋友:“千万别烦,那是咱的上帝。” 这种谦卑,或许正是他历经沧桑后的生存智慧。
偷拍事件中的那瓶茅台,成了撕裂公众认知的符号。
一方面,冯巩的头衔和家族底蕴,让他早已跨越阶层。祖父冯家成立后捐出全部家产,父亲冯海岗是天津房管局干部,儿子冯开诚创业身价不菲。有网友直言:“冯家四代积累,喝茅台算什么?” 另一方面,冯巩的生活习惯却与“富豪”形象反差强烈。他常年穿小马甲骑自行车遛弯,家中装潢与普通百姓无异,甚至在小菜园种菜自娱。这种低调,让“茅台事件”更像一场对公众人物隐私的粗暴窥视。偷拍者将私人聚会画面公之于众,本质上是对“酒桌文化”的猎奇消费。2019年刘惠收徒宴上,冯巩与侯耀华等艺术家举杯畅饮的场景,曾被解读为“相声江湖的江湖气”。而茅台作为“国酒”,早已超越饮品范畴,成为身份象征与社交货币。
但公众的愤怒,更多源于对“双标”的不满——有人质疑:“普通人喝茅台被赞有品位,名人喝就成了炫富?”事实上,冯巩从未掩饰对茅台的情感。他在电影《建党伟业》中饰演冯国璋时,剧组用茅台道具酒,他笑称:“这回真喝上祖宗辈的酒了。”
如今的冯巩,早已淡出春晚舞台,却在短视频平台延续着“逗乐上帝”的使命。他不带货、不接广告,只带着徒弟拍生活段子。有次腿伤复发,他瘸着腿拍视频,弹幕飘过:“冯老师,我们想死你了!”
回看这场风波,偷拍者或许想制造“名人翻车”的噱头,却意外揭开了更复杂的现实——人们既渴望偶像“不食人间烟火”,又乐于用道德放大镜审视他们的每一处瑕疵。而对冯巩而言,从胡同捡煤核儿到曲协主席,从被抄家的“军阀后代”到人民的“欢笑使者”,他的人生早已超越一瓶茅台的重量。
正如他当年在相声里自嘲:“现在见到黑的东西,还想往上凑呢!”这份带着煤渣味的豁达,或许才是应对争议最好的答案。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