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新华社突然发布一则赵丽颖为张桂梅老师朗诵诗歌的视频,瞬间冲上热榜,引发全网热议!
2025年5月17日,新华社突然发布一则赵丽颖为张桂梅老师朗诵诗歌的视频,瞬间冲上热榜,引发全网热议!
视频中,赵丽颖身穿素雅长裙,声音温柔而坚定:“您用脊梁托起大山女孩的星辰大海,而她们终将成为您眸中的光。”朗诵过程中,她几度哽咽,眼含热泪,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
而这个视频,其实是早前公益活动的片段,当年就无数人动容,现如今再次发布,被网友一致解读为:新华社出手,赵丽颖被正名!
前几日,赵丽颖和导演赵德胤的绯闻甚嚣尘上,网络上各种捕风捉影,有人说她“恋情炒作”,甚至有人造谣她“拿孩子博热度”。
舆论漩涡中,赵丽颖没有回应,也没有澄清,依旧低调工作。如今,新华社重发她读诗致敬张桂梅的视频,这背后分量,不言而喻。
有网友一语道破:“赵丽颖从来不用开口解释,因为她的善良和真诚,时间自然会说话。”
很多人不知道,赵丽颖刚出道时因为不是科班、出生农村,频繁被标签“土”“没文化”。但她没哭没闹,只是默默用一部又一部作品打脸质疑。
《花千骨》 里的小骨,一身倔强和柔软,哭成一代人的回忆;
《知否》 里的盛明兰,活得通透清醒,成了无数女性的精神模板;
《风吹半夏》 里的许半夏,拼搏、隐忍、野心、洒脱,赵丽颖诠释得丝丝入扣。
从“土”“没文化”的标签,到如今让新华社为她发声,赵丽颖用了整整十年。
没有流量光环时,她靠一部《花千骨》站稳脚跟;没有平台力捧时,她在《知否》中杀出重围,成为当代女性清醒代言人。
武汉疫情捐款100万,悄无声息;
河南暴雨捐款100万,不发微博炫耀;
拍消防公益短片,亲自进消防队体验,拍到自己崩溃痛哭。
她不是不发声,而是一直在用作品和行动发声。
2025年,她主演的短剧《在人间》火到出圈。
她在剧中挑战“七重人格”:少女、杀手、疯子、乖乖女、冷血律师……角色切换如丝般顺滑。为了演好角色,她暴瘦数斤,演完后甚至接受心理调适。
导演都忍不住夸她:“赵丽颖这样的拼命三娘,现在太少了。”
接下来的新剧《造城者》,她饰演90年代基层干部,蓝衬衫、军绿裤,毫不美颜滤镜,为演技不计形象,她的戏路已经彻底打开。
有人说:“赵丽颖的戏路没有天花板,只有一次又一次打破天花板。”
新华社视频评论区,无数网友纷纷点赞:
“她读的不是诗,是对善意最真实的向往。”
“有多少明星在立人设,她是真的有底色。”
“她不说话,却靠作品让喷子闭嘴。”
甚至有网友直接感慨:“从张桂梅的诗中读出共情的赵丽颖,才是真的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的人。”
赵丽颖从不靠回应赢得尊重,也从未靠炒作维持热度。她只是踏踏实实地演戏、默默做公益、不靠人设,不立人设。
在这个谁更会炒作谁就能上热搜的娱乐圈,赵丽颖偏偏靠的是作品、是善意、是骨子里的坚韧。所以,哪怕流言再多,她也不需要解释,因为——她早就是无数人心中的“大女主”。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她像一束光,一直向阳而生。
正如她在某次访谈中说过的那句话:
“演员就像一座桥,一端连着角色的灵魂,一端牵着观众的悲欢。如果这座桥能让更多人看到光明,我便不算虚度。”
赵丽颖,值得所有的掌声。
也配得上“新华社都为她正名”这份沉甸甸的荣耀。
来源:从心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