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强烈建议父母们陪着孩子去看《水饺皇后》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01:17 2

摘要:我从这部片子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励志,它带给我的感受和联想太多太多:关于母爱、关于梦想、关于善良、关于自强、关于坚韧、关于诚信,甚至关于还没来得及绽放就随风而去的爱情……

李镇西:滚烫的人间烟火里的教育学——强烈建议父母们陪着孩子去看《水饺皇后》

可能和许多“感情脆弱”的朋友一样,《水饺皇后》让我热泪盈眶,好在整个影院只有我一个人,我就不再难为情了,任老泪在脸上纵横。

我从这部片子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励志,它带给我的感受和联想太多太多:关于母爱、关于梦想、关于善良、关于自强、关于坚韧、关于诚信,甚至关于还没来得及绽放就随风而去的爱情……

其实,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从这部电影中读到的就是两个字:教育。

可能有人不理解,这部电影怎么和教育有关呢?

那就看你怎么理解教育了。如果你理解的教育就是刷题和考试,那《水饺皇后》确实与教育无关。如果把教育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那么最好的教育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和社会;最好的老师不是教员,而是孩子的妈妈。

电影结尾时,臧健和(人称“臧姑娘”)的水饺走向世界,她的女儿协助她和外商洽谈合作。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蓓蓓和蓬蓬的确是母亲臧健和的骄傲。姐姐蓓蓓被送到温哥华Simon Fraser大学主修商科,未毕业就在湾仔码头公司供职,担任过General Mills的行政总裁;妹妹蓬蓬也在加拿大留学,两人学成归来后都在自家企业上班,成为臧健和的得力助手。

臧健和生前曾说:“不管我的生意成功与否,我都可以说我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因为无论面对何种命运,我都让女儿看到我自强进取、善待别人的姿态。”在别人看来,臧健和的事业达到了高峰,但她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事,就是培养了两个女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臧健和不经意地成了一位教育专家。

在两个幼年女儿的眼里,妈妈摔伤后一瘸一拐地攀登楼梯的步履,妈妈傍晚倚靠在街边柱子上疲惫的姿态,妈妈数硬币时颤抖的双手,还有妈妈凌晨揉面的身影……都是她们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些画面将劳动价值与人的尊严具象化为可视、可触、可感的生命经验。臧健和不过是在向命运抗战,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开辟生活的道路,她丝毫没有想过“教育”,但这种没有“教育”的教育,更能让孩子理解自立与自强的真谛。

我不是说孩子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越糟糕越好,而是说如果命运不得不将人逼到死角,“困境即教材”则是一种智慧。在生存的缝隙中,往往生长出有效的生存教育。在我看来,臧健和的案板上,铺展着最原始、最朴素也最有效的教育图景。当蓓蓓在躲避警察时她学会观察环境,当蓬蓬在数硬币时领悟数字的含义,这些生存技能的教育远比教科书更深刻。那昏暗逼仄出租屋,成为天然的沉浸式“教室”;母亲与各种人物打交道,成为孩子最好的人际关系学教育;孩子初步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并学会辨别善恶正邪。在这样的环境中,母亲擦地板时佝偻的脊背是责任教育的具象化,改良饺子皮时的昼夜坚持、反复尝试,则是科研精神的启蒙——我这样说当然有些夸张,但就教育的本质与效果而言,确实如此。

突遭丈夫背叛的臧健和在香港语言不通、身无分文,就在母女三人陷入绝境时,街边卖糖水的小贩糖水伯出现了。他自己都生活艰难,却向她们伸出了援手,不仅不收她们买糖水的钱,还默默关照她们,甚至偷偷帮臧健和垫付了手推车的钱,助她开启卖水饺的创业之路。他送给臧健和一碗汤圆,碗里装有九颗汤圆,表达他对母女三人的祝福:“长长久久。”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夺眶而出。20年后已经成为“水饺皇后”的臧健和与糖水伯重逢,而此时的糖水伯已沦为靠捡垃圾为生的拾荒者。面对当年的恩人,臧健和将一碗水饺送给糖水伯吃,碗里装的水饺也是九个,她坚定地对糖水伯说:“以后我养你。”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次奔涌。感恩,这两个字可不是平时在一些学校用来表演的“主题班会”,而是蓓蓓和蓬蓬从小到大,每天都从母亲身上看到的行为。

还有挫折教育。我一直对有些游戏似的“挫折教育”不以为然,比如暑假把孩子弄到乡下去干一周的农活。这种“教育”看似“严酷”其实在孩子看来就是好玩儿,因为他们知道一周后就会回去的。类似的“挫折教育”还有每个学校高一和初一的军训。虽然也苦也累,但不过就那么一两周。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面对真实困难时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智慧。当臧健和突然情绪爆发摔面团时,当她站在高楼边沿表现出对生命的绝望时,孩子看到更感受到了她们和妈妈共同承受的真实的生活重压。电影中(也是生活中)臧健和种种“不完美母亲”的呈现,恰恰揭示了挫折教育的双重维度:孩子目睹母亲从崩溃到重振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当现代家长竭力为孩子营造无菌环境时,这种真实呈现生命困境的教育,反而锻造出更强大的心理韧性。

还有尊严教育。臧姑娘在酒楼担任洗碗工期间,因工作环境潮湿,地板湿滑而不慎摔倒,导致腰部严重受伤。在她倒地呼救时,酒楼老板的第一反应是锁紧保险柜并修改排班表,暗示其逃避责任的态度。雇主不仅未及时救助,反而怀疑她“诈伤”以骗取赔偿,甚至威胁辞退她。尽管后来通过法律途径胜诉,并获得3万元工伤赔偿金的判决,臧姑娘却选择只领取应得的4500元工资,拒绝接受赔偿金,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其实,当时香港法律对临时工的保护不足,接受赔偿可能被雇主列入行业黑名单,导致未来求职困难。臧姑娘拒领赔偿金有现实的生存策略考虑,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她在坚守自己的尊严。她引用山东老家的谚语说:“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她认为接受带有施舍性质的赔偿会损害人格尊严。而这个行为也给女儿传递了“自食其力”的信念,强调“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做人最重要的是“挺直腰靠自己”。

还有诚信教育。随着臧姑娘的水饺生意逐渐规模化,她开始与商场合作进行批量销售。然而在一次偶然的顾客反馈中,她发现部分已售出的速冻水饺存在皮薄易破、口感欠佳的问题。经过排查,她意识到是工厂生产线在规模化生产时工艺把控不严,导致产品品质未达标准。臧姑娘立即决定暂停所有销售渠道的供货,并连夜联系合作商场,要求下架问题批次的水饺。这一决定遭到团队成员的质疑,认为此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但她坚持“宁可赔钱,也不能砸了招牌”,强调“顾客的信任比金子还珍贵”。撤回商品后,为弥补订单缺口,臧姑娘带领员工通宵手工赶制水饺。影片通过特写镜头展现了她亲自揉面、擀皮、调馅的过程,甚至将女儿和邻居也动员起来参与包制。我想,女儿在参与包制水饺的过程中,受到了最生动的“诚信教育”。

还有爱国教育。我没听到臧姑娘口中说过一句关于“爱国主义”的豪言壮语,但她的行为却把“爱国”二字融入了孩子的血液。臧健和初到香港时,坚持北方厚皮饺子的传统工艺,在市场受到遇冷,于是她主动改良为“薄而有嚼劲”的港式风味,但她始终保留饺子的文化内核——团圆、坚韧与匠心。正如其坚持在包装上印刻“湾仔码头”而非日资品牌名称的选择一样,这既是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捍卫,也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尤其是臧健和拒绝日本资本收购时说的一句话:“品牌名字是根,不能改!”她在商业抉择中传递给女儿的文化认同教育,比任何爱国主义课堂都更具冲击力。

电影《水饺皇后》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显然不止我上述所说,如果朋友们在观看时能够细心感受,还能品味出更多的教育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臧健和就是这样的教育者,而她也是她母亲臧毓淑的“教育成果”。

臧健和之所以能在艰难创业的历程中,不停地以善良、勇敢、勤劳、自强的行为感染着女儿,这也源自她的母亲臧毓淑的言传身教。臧健和和她的母亲臧毓淑的人生际遇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单身女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同样的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影响臧健和一生最重要的人生格言,就是她母亲臧毓淑曾说过的话:“一个女人,在困难中的态度和意志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作为母亲,千万要有一点精神。”后来,两个女儿也继承了姥姥和妈妈的精神品质。这是良好的家风传承,也是有效的教育影响——或者说,二者本来就是一回事。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评论工作者,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谈了我的感想。一部电影一旦成为公共产品,对其内容主题和艺术表现当然允许见仁见智,百家争鸣。但网上有人说这部片子不过是“资本运作”的“艺术化广告”,是“给有钱的大老板拍传记”。这已经不是正常的文艺评论了。对此,我不想费太多的口舌为《水饺皇后》辩护,我只想说——

就算是“打广告”,臧健和所创建的如此振奋人心、高扬国格的民族品牌,难道不该大力宣传吗?

就算是“拍传记”,一生跌宕起伏而又自强不息的臧健和女士,难道不应该为她拍一部传记片?

臧健和的平民奋斗史,就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鲜活教材,值得每一位家长陪着自己的孩子去打开、阅读、品味。

《水饺皇后》是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动注释。臧健和用沾满面粉的双手,揉碎了教育的固有范式,让观众明白,真正有效的教育远不仅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更在蒸汽升腾的生活现场。教育,不是深刻宏大的概念推演,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生命成长。

最好的教育学,永远写在滚烫的人间烟火里。

2025年5月14日

(校对:DeepSeek、王兮、钟丽、李亚英、魏忆)

——————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