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顺转剖的惊险分娩到哺乳期的情绪崩溃,这位曾以《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角圈粉无数的演员,在成为母亲后经历了身份的撕裂。
近日,演员李晟在访谈中自曝产后抑郁经历,坦言“最严重的时候,连呼吸都带着窒息感”。
“凌晨三点,我盯着天花板,眼泪止不住地流。
第二天要带孩子去商场,我却满脑子都是‘如果发生意外怎么办’。”
李晟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300万妈妈在话题区留下“我也曾这样”,更多隐秘的痛楚仍在暗处发酵。
李晟的产后抑郁并非孤例。
从顺转剖的惊险分娩到哺乳期的情绪崩溃,这位曾以《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角圈粉无数的演员,在成为母亲后经历了身份的撕裂。
而更残酷的是,当“明星妈妈”的光环与现实困境碰撞,她的痛苦被放大成公众议题:团队成员因目睹她的崩溃直言“不想生孩子”,网友感慨“原来明星也逃不过产后抑郁”。
这种撕裂感,正是无数新手妈妈的真实写照。
社会期待她们“左手抱娃,右手事业”,却鲜少关注她们在激素骤降、睡眠剥夺、育儿焦虑中的挣扎。
李晟的坦诚撕开了明星滤镜,暴露出所有母亲共同的困境:当身体被撕裂、情绪被透支,谁来为她们的崩溃兜底?
医学数据显示,70%的产妇会经历“baby blue”(产后情绪低落),15%会发展为抑郁症。但比数据更刺眼的是,这些痛苦往往被简化为“矫情”或“想太多”。
李晟的案例中,丈夫的陪伴被网友称为“比玫瑰更治愈”,但这恰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为何本应常态化的家庭支持,竟成了值得歌颂的“奢侈品”?
面对产后抑郁的隐痛,李晟的选择是“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健身、看书,重新建立自我认同。但个体觉醒之外,更需要系统性支持。
家庭支持——从“守夜接力”到“情感共鸣”:
北京某社区试点“新手父母喘息日”,上海三甲医院开通24小时心理专线,这些实践证明:当丈夫主动分担育儿责任,当家人停止指责“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妈妈的情绪才有喘息空间。
制度保障——从“职场歧视”到“弹性包容”:
瑞典的“爸爸产假”、挪威的“育儿津贴”,为新手父母提供经济与时间保障。国内部分企业尝试“哺乳室”“弹性工作制”,但覆盖面仍远远不足。
社会认知——从“污名化”到“去羞耻化”:
在#李晟生完孩子曾整晚哭#话题下,300万妈妈用“我也曾这样”消解病耻感。网友没有过度“渲染苦难”,转而普及科学知识:产后抑郁不是“想不开”,而是激素波动、环境压力的双重原因。
李晟在访谈中说:“每个女孩变成母亲都会有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但我们也都会收获从来没有过的感受和爱。”这句话的另一面,是无数妈妈在深夜的崩溃与自愈。
在妈妈产后情绪变动过大时,我们应该看到:生育不该是母职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托举的共同责任。
唯有打破沉默、完善支持体系,才能让“母亲”二字不再与“牺牲”划等号,让每个女孩在成为母亲的路上,少一些至暗时刻,多一些温柔托举。
来源:_柠檬炸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