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世玉是流传于我国南方民间故事中的一位武林少年英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八十年代初,由广州市文化服务公司和香港联城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电影《新方世玉》,耗资巨大,全部演员由国内武术精英出演,力求把这一民间武林人物以最佳的银幕形象呈现给观
方世玉是流传于我国南方民间故事中的一位武林少年英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八十年代初,由广州市文化服务公司和香港联城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电影《新方世玉》,耗资巨大,全部演员由国内武术精英出演,力求把这一民间武林人物以最佳的银幕形象呈现给观众。
该片集中描写了方世玉青少年时代的事迹,通过“弥月之喜”、“翠花教子”、“险遇老道”、“少林学艺”、“杭州打播”等情节描述了他的成长过程,表现了方世玉为人正直、嫉恶如仇的品格及其高超的武艺:同时也颂扬了武林志士不畏强暴,行善斗恶的高尚精神。
这部耗资二千万港元,筹备二年的超级巨片,共耗用菲林三十万,本片动用六辆货车,由港装运服装、道具、摄影灯光器材等最新设备,投入广州外景地进行拍摄。本片幕后工作人员,全部在港精挑细选。当时为加快进度,还先后更替轮休,及增援幕后工作人员,达一百多人次。
本片采用集体智慧制作,本片导演是有着拍摄功夫片丰富经验的魏海峰执导,武术指导则由武坛“全能王子”赵长军担任,并成立了以崔毅、史宝华、赵志刚等武术界精英的武打设计小组,力求拍出更完美的动作场景,合拍公司广州文化局也在国内精选三名武术高手担任幕后顾问,这样汇合在一起,集思广益,令《新方世玉》一片设计出新颖武打招式。该片还聘请了二名资深南派武术家对演员的武术动作进行现场指导,武打则着重拳脚搏斗及上千人次的动作大场面。
《新方世玉》一片的外景制作,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有河南嵩山少林寺,福建、杭州、肇庆、广州等地,沿途锦绣河山 ,名祠古刹尽收眼底,风光美丽,景色怡人,更不在话下。片中大场面的戏份甚多,例如方世玉打擂台一场,就动用了近千人次,影片的主要演员,均是来自国内各省市的武术界精英。本片对选角方面尤为重视。男主角方世玉是在中国十亿人口中,千挑万选才找到的最佳人选,来自陕西武术队的精英寻峰,艺名史宝华,他曾获两届全国剑术冠军,加上外貌英俊潇洒,身手敏捷,刀、枪、剑、棍样样精通。
女主角苗翠花,则是遍寻国内七省之武术界,在数千名武术精英中选出,最后确定由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陈永霞出演影片的女主角。武技精湛,身如杨柳,手似流星的陈永霞,五岁开始习武,深得名师精传,而且面貌如桃李,美如彩凤,气质出众,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武林高手。除了女主角外,如一个卖花女也根据史记找出一个清丽脱俗,气质高雅的少女来饰演,务求牡丹绿叶,相得益彰;还有片中数百名僧人,也全是来自全国武术界精英,个个身怀绝技。
至于场景,则根据历史记载也费尽心思,如方府中堂一幅“孔雀霓裳换彩”古画,乃根据史记向博物馆借来拍摄的。还有少林寺中的供给一千人以上烧食用的食饭锅,又是无价宝中的古物,均在本片中逐一呈现,可见本片的一景一物,无不考究,使观众大开眼界,令人叹为观止。
《新方世玉》中的武打场面,不论单打独斗,每一场都独具匠心。这部影片的重场戏是卐字阵、梅花桩和最后的打擂台。卐 字阵原先写得比较简单,叫“打木人巷”,后来做了改进,要组织一百多人的活动,阵势还要变化多端。导演为此设计费了很大劲,也给武打增加了难度。这是一场对方世玉的“考试戏”,要打出水平;但又是和师兄弟打,还不能伤人,所以这里的武打既要表现方世玉的英勇(一种毫不畏惧的精神),又要显出吃力、劳累的神态(他难敌众手,几乎打不出去了),直至在师兄的帮助下,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了个个难关。
梅花桩是一场既危险又刺激的高潮武打戏,三丈余高的梅花桩,排列成梅花阵形,当时的两位演员寻峰和崔毅根本见都没见过,要在上面打斗当然就更困难了;不过经过他们的多次排练和努力,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动作场面。打擂是全片高潮,不仅要打得紧张激烈,还要有层次,为此演员作了很大努力,让这一终极之战精彩地呈现在银幕上。
电影《新方世玉》上映后,大受欢迎,而且在东南亚一带及欧美一些华人社区也大受追捧,后来又追拍了续集。
来源:武影星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