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作为首部记录中国台湾老兵生存现状的电影,《日暮·归乡》揭开了六位老兵离开故土漂泊至中国台湾,想家而难回的血泪过往。痛彻心扉的话语道尽无数漂泊老兵的深沉乡愁,也激荡着当下2300万台胞血脉深处最炽热的呼唤。
1905电影网专稿 作为首部记录中国台湾老兵生存现状的电影,《日暮·归乡》揭开了六位老兵离开故土漂泊至中国台湾,想家而难回的血泪过往。痛彻心扉的话语道尽无数漂泊老兵的深沉乡愁,也激荡着当下2300万台胞血脉深处最炽热的呼唤。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原《台声》杂志副总编辑、全国台联文宣部宣传处原处长阎崑做客节目。他亲历两岸寻亲近40载,以见证者之眼,带观众和读者穿透光影,重塑那段被岁月尘封的乡愁史诗。
历史转折,老兵撑开两岸交流之门
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如春日暖阳,融化了横亘在两岸间长达38年的坚冰。然而,彼时的台湾当局仍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阻挠两岸交流。
阎崑提到,正是以何文德为代表的台湾老兵,在岛内发起了返乡运动。他们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风险,向当局抗争,点名质问:“对岸已敞开大门,为何不让我们回家?”这些老兵的坚持,如同在沉寂多年的死水潭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撑开了两岸交流的缝隙。
1988年,何文德率领的首批返乡探亲团踏上大陆的土地。这一行,他们用三首歌串联起归乡的深情。第一首歌在西安黄帝陵唱响,团员们按照传统祭祖仪式,肃立、上香、献果,宣读祭文后,高唱《礼记·礼运大同篇》改编的歌曲,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始祖的敬仰,也诉说着归乡的喜悦。
第二首歌在卢沟桥畔响起。卢沟桥作为“七七事变”的标志地,见证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老兵们在此举行纪念仪式,唱起《安息歌》,悼念抗战牺牲的同胞,寄托对和平的祈愿。
第三首歌是在长城脚下唱响的《长城谣》:“万里长城长又长,长城两岸是故乡。”老兵们在长城上欢呼“我们回来了”,那一刻,乡愁化作泪水与欢笑,感动了无数人。
阎崑老师感慨,这些老兵的行动不仅是个人的归乡之旅,更是一场民族情感的觉醒。他们的坚持,让两岸交流的大门从一条缝隙,逐渐变成坦途。
触动心弦,高秉涵的“老娘土”
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两岸寻亲交流的亲历者,阎崑在观看《日暮·归乡》时,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他坦言,影片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多年的情感角落,尤其是高秉涵先生的故事,让他泪流满面。
高秉涵的学姐移居阿根廷后,计划回山东探亲,问他需要带什么。他只说了一句:“带点家乡的土回来吧。”学姐辗转回到山东菏泽,带回了家乡的泥土。高秉涵喝水时,都会舀一小勺泥土放入杯中,连土带水一起喝下。
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阎崑。他说:“一般人无法体会这种感觉”,那是根植于血脉的乡愁,只有真正背井离乡的人,才能懂得那捧泥土的分量。
在菏泽电视台成立20周年时,高秉涵受邀演唱了一首《老娘土》。歌词唱道:“贴心揣一把老娘土,捏成一个护身的符,心里头亮一盏长明的灯,照亮那条回家的路。”
“老娘土”是山东人对幼苗根部土壤的称呼,象征着离根最近的牵挂。这首歌不仅是高秉涵的乡愁,也是无数老兵对故土的深情告白。
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
多年来,阎崑通过《台声》杂志的“鸿雁”栏目,协助无数两岸家庭寻找失散亲人。他分享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山东一位老人的儿子,当年去了台湾,留下父母和新婚怀孕的妻子。一走40年,音讯全无。妻子生下女儿,独自抚养长大,期盼丈夫归来。后来,老人收到儿子来信,得知他在台湾迫于无奈再婚,并育有三子。儿媳听闻后崩溃,最终在东北去世,留下无尽遗憾。
阎崑回忆,每一期“鸿雁”栏目刊登的寻亲启事,背后都是一个家族的血泪史。那些百余字的启事,写满了姓名、出生年月、联系地址,甚至细到儿时的调皮往事、相貌特征。有的信纸上,泪痕犹在,纸张皱褶,承载着写信人无尽的思念与悲痛。
两岸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血脉相连,更是心意相通。《日暮·归乡》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提醒我们铭记那段隔绝岁月带来的民族伤痛。阎崑曾写道:“两岸阻隔时,台湾海峡已不是海水,那是中华民族的泪。”这段历史,如同中华民族躯体上的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疤,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与团圆。
《日暮·归乡》用镜头记录了老兵们的归乡之路,也唤醒了无数人对故土的眷恋。愿每一个游子都能在日暮时分,找到回家的路;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历史,期待更美好的两岸未来。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