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皇帝屡次对华妃手下留情,是因为对她背后年家势力的忌惮,因为在登基后的一段时间,朝廷还需要年家来打江山,你看每次年羹尧打了胜仗,皇帝都会区华妃那......
最近,又温习了一遍《甄嬛传》,第二次看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比如,剧中有关皇帝对华妃屡屡手下留情的情节,让很多人不理解,也是很多自媒体人、剧迷拿来思考、分析的内容。
有人说皇帝屡次对华妃手下留情,是因为对她背后年家势力的忌惮,因为在登基后的一段时间,朝廷还需要年家来打江山,你看每次年羹尧打了胜仗,皇帝都会区华妃那......
有人说是因为华妃对皇上的爱最为纯粹,她心中只有皇上,对于其他嫔妃的争宠,也当做是小三来对待,皇上也在称呼与华妃之间的感情时,认为他与华妃属于夫妻,站在夫妻角度,这个感情又不一样了......
那么,这些原因是不是皇上对她始终手下留情的主要原因呢?
我想,有一定的因素在里面,但主要的原因还有:
为了平衡朝廷各方势力,也为了稳定皇权延续,皇上肯定不想年家势力变大,皇上对华妃用了带有麝香的欢宜香,让华妃始终没有生下皇上的孩子,这是对华妃的愧疚之一。
其后,从剧情来看,皇上对于年羹尧乃至年家的处罚也是有些过分了,皇上对于这个从小跟自己一起长大,自己登基后,又辅佐自己的兄弟有愧疚,自然也把这份愧疚传递到华妃身上,爱屋及乌了,这是对华妃的愧疚之二。
华妃所做的那点坏事,其实在宫中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皇后也做了很多,甄嬛也是做了很多,皇太后也是做了不少,但这些仅仅只是后宫争斗,并没有影响到朝政,在封建社会来说,都是小事情,根本无足挂齿的事情,皇太后、皇后、甄嬛等都没有受到太重处罚,而唯独要针对华妃,皇帝肯定也是下不了手,但又不得不做,这是对华妃的愧疚之三。
你看剧中的皇后,虽然她所做的坏事被曝光后,皇帝也没有过多的怪罪,只是选择不与皇后见面来作为惩罚。
在这三者的愧疚叠加上,皇上对于华妃的容忍也就很正常了。
从《甄嬛传》中剧情来看,皇上对于后宫嫔妃的处罚都没有太重,毕竟纳入后宫的妃子,大多是各地臣子的女儿,也是属于政治姻亲。
为了国家的稳定,为了自身皇权的稳定,皇上需要各地臣子的辅佐,故而对于进宫的这些嫔妃也相对的比较客气。
皇家脸面在古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皇家丑闻更是皇上关系的事情,像雍正这样贤明的君主,自然不想自己家内事情暴露出来,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只要不太过分,皇帝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作不知情,就算知情,他也无暇顾及。
毕竟皇后才是后宫的管事人,背后还有皇太后在,这个是皇帝的家事,理应关上门来自己解决。
像雍正皇帝这种算贤明的君主,自然对于自己的家人也要温和的多。
你看剧中皇太后与隆科多的丑事,皇帝心里知道,但他没有过多怪罪,只是提醒皇太后,让她把握分寸。
当他知道果郡王与甄嬛有奸情时,他心里虽然很恼怒,但他压抑住了心中怒火,让果郡王镇守边疆,虽然后来果郡王被他的毒酒杀了,但始终没对甄嬛下手,没对自己的妃子下手。
自然对于华妃所作的坏事,也是一样的,不会过多怪罪。
皇上一直对华妃手下留情,就算最后华妃自杀,也是因为甄嬛跑去跟华妃说出了自己不能怀孕的原因,是因为皇上不允许自己怀孕,这让华妃心灰意冷,认为皇上对自己的感情不是真心,才选择自杀。
但皇上内心是不想告诉华妃真相的,因为他对华妃还是有感情的。
还有就是皇上面对做了很多坏事的华妃,他选择了原谅,主要是他需要平衡后宫各方势力,需要有人来牵制皇后,华妃自然是很好的人选。
你看,后来华妃死了后,甄嬛去甘露寺后,皇后就一家独大了,就开始肆无忌惮了,就开始不把皇太后放在眼里了。
当后来甄嬛被迎回宫后,皇后又去给皇太后请安了,足见皇上留下华妃,就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
正如历史学者蒋胜男说得好:"封建后宫就是个生态缸,食人鱼也是生态链的一环。"
当年羹尧倒台后,皇帝选择留下华妃,这是在向天下昭示“朕不杀有功之臣家嫔妃”,自己不是无情的人。
他留下华妃,就是给自己立道德标杆,标榜自己的仁德,让广大朝臣服服帖帖来为自己效力。
即使后来被逼赐死华妃,也只是为了平息甄嬛、沈眉庄等人的怒火。
就算在华妃的悼词中,皇帝也是反复强调“华妃本性不坏”,实则是用道德绑架来掩盖自己的冷酷无情。
华妃撞柱自尽时,皇帝追封她为皇贵妃,表面是情深义重,实则是利益算计。
华妃的悲剧,是帝王心术与真爱的终极对冲。皇帝宁可让一个女人背负骂名,也不愿承认自己的自私。
当华妃撞柱前喊出"皇上害得世兰好苦"时,她终于悟了:自己不过是权力游戏里的限定款玩偶,包装再华丽,过期就得扔。
来源:那个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