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晚上,《歌手2025》的舞台灯光亮得刺眼,林志炫站在光束中央,唱了一版谁都没听过的《悟空》。59岁的老将把京剧韵白揉进迷幻电子乐里,舞台设计抽象得像当代艺术展——结果呢?第七名,倒数第二。弹幕炸了:“这排名是被资本绑架了吧?”
那天晚上,《歌手2025》的舞台灯光亮得刺眼,林志炫站在光束中央,唱了一版谁都没听过的《悟空》。59岁的老将把京剧韵白揉进迷幻电子乐里,舞台设计抽象得像当代艺术展——结果呢?第七名,倒数第二。弹幕炸了:“这排名是被资本绑架了吧?”
当艺术创新撞上收视率算法
林志炫这场表演就像往火锅里倒红酒,有人觉得是黑暗料理,有人惊呼天才创意。节目组给的官方理由是“观众投票结果”,可现场观众事后爆料:投票器故障频发,某些评委全程低头刷手机。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晚热搜前五全是某流量歌手的“绝美高音”,林志炫的哲学思辨版《悟空》像被隐形了似的,在榜单22位晃了十分钟就消失不见。
音乐圈的朋友给我算过笔账:现在一档音综的冠名费顶得上半个唱片公司年利润,广告商要的是“能带货的情绪高潮”,不是艺术家的实验田。就像把毕加索的画塞进短视频,算法只会判定“不够炸”。
投票箱里的资本密码
我们扒了扒这季《歌手》的赞助商名单,发现某奶制品品牌同时签了三位年轻歌手做代言。巧的是,这三位在节目里的选曲全是甜腻情歌+炫技高音套餐,场场稳居前三。而林志炫改编时坚持用的那段京剧韵白,原本设计了唢呐伴奏,却被导演组以“不够流行”为由砍掉了。
这不是什么新鲜套路。去年某演技类综艺就被曝出“保送合约”,制作方提前和经纪公司签好名次对赌。现在的音综更像大型直播带货现场,评委的彩虹屁里藏着金主爸爸的KPI。
59岁老炮儿的反骨实验
聊到这事儿时,林志炫在后台叼着润喉糖笑:“他们说我该唱《单身情歌》回忆杀,但艺术家又不是博物馆展品。”这位爷1998年就敢在演唱会拆解《Opera》,现在玩电子+京剧算什么?可资本市场的残酷在于,你创新可以,但必须按他们定的“安全区”创新——比如在情歌里加段说唱叫突破,把经典改得面目全非就叫“冒犯观众”。
有乐评人说这段《悟空》像“用等离子电视播皮影戏”,可仔细听那电子音色里模拟的锣鼓点,分明是给年轻观众造的听觉桥梁。可惜资本没耐心等观众走过这座桥,他们更愿意直接炸掉桥墩改修高速公路。
流媒体时代的艺术囚徒
全球音乐市场去年靠流媒体赚了193亿美元,可这些钱90%流向了不到1%的头部艺人。算法推给我们的“每日推荐”,背后是版权代理公司和平台签的保底协议。就像超市货架,你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其实视线早被“渠道费”安排得明明白白。
林志炫这事儿最荒诞的是:如果真按资本逻辑,他该学某些选手买热搜、炒CP,可他偏不。演出服是五年前定做的,上台前还在跟乐队抠某个半音是否够“禅意”。这种老派艺术家的固执,在数据为王的时代活像堂吉诃德举着长矛冲向风车。
那天节目播出后,独立音乐人老周在朋友圈写:“现在明白为什么崔健当年要唱‘一无所有’了。”资本能买断排行榜,却买不走那束打在创新者身上的追光。至少在那个被快进收看的夜晚,有人记住了悟空金箍棒划出的,那道不太合时宜的电子弧光。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