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有了孩子,还能追梦吗?拼了事业,家还能顾得过来吗?这些问题没什么标准答案,但在女演员王姬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最沉重的一种可能:当你把全部赌注压在事业上,或许你要用一辈子去偿还那个“当初”。
很多人这辈子都绕不过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
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有了孩子,还能追梦吗?拼了事业,家还能顾得过来吗?这些问题没什么标准答案,但在女演员王姬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最沉重的一种可能:当你把全部赌注压在事业上,或许你要用一辈子去偿还那个“当初”。
提起王姬,年纪稍大的观众大多能立马想起那个经典角色:《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阿春”。她演得入木三分,眼神有故事,举止有味道,把一个在异国他乡挣扎求存、爱恨分明的中年女人,演出了骨子里的倔强和柔软。
但你可能不知道,王姬真的是在美国打过工、洗过盘子、刷过厕所的。她不是靠“背景”上位的演员,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从话剧舞台熬出来、从异国他乡咬牙回来的。
很多人只看到她“红”后的风光,却忽略了她在此之前所承受的一切——她是凭着不服输的骨头,一点点挤进那个光鲜亮丽的世界的。
1992年,冯小刚还是个刚熬出点名气的副导演,偶然见到王姬,觉得她就是《北京人在纽约》里“阿春”的不二人选。他顶着压力力荐她,才让王姬有了这次破茧成蝶的机会。
此时的王姬,其实正怀着二胎。她的第一个孩子,高丽雯,刚刚学会叫“妈妈”,王姬和丈夫高峰在美国生活虽然辛苦,但也安稳。
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几乎没怎么犹豫,带着孕肚就回了国拍戏。在她看来,这是命运给的一次机会,不抓住,可能就真的再也没有了。
她说服自己:第一个孩子怀得时候也在打工、洗盘子,二胎也不会有事。可她不知道,这一次身体的信号,不容忽视。
她怀孕拍戏、熬夜赶场、长时间站立,甚至连续通宵拍摄,只是为了不让冯小刚失望,不让这个角色溜走。她强忍着孕期的不适,一边背台词,一边嘱咐身边人:“这个孩子是我的福星。”
然而,现实给她狠狠一巴掌。
孩子出生那天,全家都很高兴——男孩,健健康康,看起来没有问题。王姬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事业有了起色,家庭儿女双全,看起来就像人生赢家。
可命运偏偏就在她最松口气的那一刻,摁下了“反转”。
孩子一岁的时候,突然高烧不退,口吐白沫,被紧急送医。王姬还在片场拍戏,一通电话把她叫回了家。当她赶回去的时候,才知道,孩子不仅癫痫,还有自闭症倾向。
医生的话,如晴天霹雳:“这个孩子大脑发育存在问题,很可能与孕期营养不良和高压有关。长期服药,终身照护。”
她懵了。
那个带来好运的“福星”,成了她此后一生的牵挂。
孩子确诊后,王姬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三天没吃没喝。她不敢面对家人,也不敢面对那个哭着喊“妈妈”的女儿,更不敢面对那个她决定带回国拍戏时,还在肚子里轻轻踢她的男婴。
“我为什么要去拍那个戏?!”
她一个劲地扇自己耳光,哭得像个失控的孩子。丈夫高峰那时候看着她,也只能陪着心疼,没一句责怪。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王姬放弃了演艺圈的黄金期,带着孩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她几乎跑遍了国内外各大医院,中医、西医、针灸、康复……只要有人说有一线希望,她就去。
她曾一边拍戏一边筹钱,只要能挣钱,就接戏,不管角色大小、不管有没有尊严。她说:“那时候我不是为梦想而演戏,我是为了儿子活下去而演。”
她拼命想救孩子,其实也是在救赎自己。
但王姬的世界里,不只有一个孩子。
她还有个女儿,高丽雯。
这个姑娘其实挺优秀,北外毕业,精通多国语言,从小成绩优异、独立懂事。她原本想做外交官,有自己的人生蓝图。可这一切,因为弟弟的病,悄悄变了样。
在一次采访中,高丽雯曾提起:“弟弟回家时,外婆会做满满一桌子菜;我回家,桌子上是空的。妈妈打电话,总是问弟弟怎么样,问到我,只说‘你还好吗’,然后就挂了。”
她说得平静,但每个字都像针扎在心上。
后来,母亲劝她学表演,说“多挣点钱,帮着家里”。高丽雯犹豫了,她知道那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梦想。但最后,她还是进了演艺圈,成了《少帅》里的宋美龄。
她演得很好,可没有人知道,她其实只是想帮弟弟减轻一点痛苦,想帮妈妈少担一点债。
王姬在一次采访中说:“高丽雯是上天给我派来的天使。”
她的语气真诚,可镜头一转,高丽雯在旁边,眼里却闪着泪光。
王姬安排她的职业道路、掌控她的收入比例,甚至连她的婚姻都毫不知情——女儿结婚三个月后,王姬才知道自己当了岳母。
高丽雯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为弟弟“而生”的替补人生。
如今的高丽雯,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渐渐开始选择远离聚光灯。她的婚姻,是她的“叛逆”,也是她的“自救”。
她曾说过一句话很动人:“我爱弟弟,也会照顾他。但我也想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只是妈妈的影子。”
其实她并没有逃避责任,只是不想一辈子都在偿还另一个人的错。
她不是不孝,也不是无情。她只是,想成为她自己。
王姬这一生,有太多让人唏嘘的地方。
她是个好演员,也是个好母亲。她曾用尽全部力气挽救儿子的命,也试图用女儿来填补心中的那份亏欠。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忽略了一点——女儿不是“工具人”。
高丽雯该不该照顾弟弟?该。
可她是不是也应该被看到、被爱护、被尊重?更应该。
这不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其实很多中国家庭都在上演类似的情节:老大是牺牲品,老二是掌上明珠;“你是哥哥姐姐,就该让着他”;“你是女儿,就要懂事”。
可是孩子不是道德筹码,每个生命都有权利拥有完整和自由的人生。
王姬是个伟大的母亲,但她也该学会放手,让女儿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她未完成的那一条老路。
《北京人在纽约》幕后采访,CCTV文化频道,1993
王姬人物专访,《南方人物周刊》,2015
高丽雯个人采访,《新京报》,2017
来源:平原隐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