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的社交平台,17岁演员黄杨钿甜的成人礼照片本是青春美好的记录,却因一对“天价耳环”掀起舆论巨浪。5月11日,她在社交平台分享成人礼照,照片中佩戴的耳环被网友指认是奢侈品牌GRAFF经典蝴蝶系列,公价约230万元。一句“耳环是妈妈的”非但没平息好奇,反而让“
5月的社交平台,17岁演员黄杨钿甜的成人礼照片本是青春美好的记录,却因一对“天价耳环”掀起舆论巨浪。5月11日,她在社交平台分享成人礼照,照片中佩戴的耳环被网友指认是奢侈品牌GRAFF经典蝴蝶系列,公价约230万元。一句“耳环是妈妈的”非但没平息好奇,反而让“公务员家庭为何能负担百万珠宝”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这场由珠宝引发的风波,究竟是公众对“年轻演员高消费”的敏感,还是另有隐情?
风波的起点,是“年轻演员”与“天价珠宝”的强烈反差。黄杨钿甜2007年出生,2017年因《楚乔传》“小楚乔”一角进入演艺圈,虽有《如懿传》《外太空的莫扎特》等作品,但作为“05后”新生代,尚未跻身顶流行列。网友的困惑很直接:“一线明星戴百万珠宝多是品牌赞助,她一个还在上学的新人,哪来的钱?”
当“耳环是妈妈的”被抛出,舆论焦点迅速转向其家庭背景。有网友扒出,黄杨钿甜父亲曾是四川雅安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公务员,负责过招投标工作。“公务员家庭收入有限,如何负担230万的珠宝?”这一质疑击中了公众对“公职人员亲属高消费”的敏感神经。
但权威信息很快给出部分答案。
经封面新闻等媒体核实,黄杨钿甜父亲2015年至2017年确在雅安经合外事局任职,2017年已辞去公职经商,至今已有8年。
雅安市经合外事局明确表示:“辞职都八年了,他个人及家属的收入情况确实和经合外事局无关。”其母亲长年在企业工作,并非公职人员。
面对舆论风暴,5月16日,黄杨钿甜父亲杨伟在社交平台发声,称耳环并非正品,已封存保管,愿意接受正规机构鉴定;同时否认“灾后重建贪污”“发国难财”等传言。
其经纪公司嘉行传媒也发布声明,强调接受合理监督,但将追究恶意造谣行为。
然而,这样的回应并未完全平息质疑。
一方面,网友对“仿品”的说法存疑:“如果是仿品,为何不直接说明?”另一方面,部分质疑指向家庭财富积累的“时间线”——父亲辞职后经商,母亲从事企业工作,是否足以支撑百万级消费?更有网友联想到此前“北极鲶鱼”等事件,担心“公职人员亲属高消费”背后可能存在权力寻租。
值得注意的是,GRAFF官方旗舰店并未标注该款耳环的具体售价,二手交易平台上类似款式价格超100万元,但“230万公价”的说法缺乏官方佐证。这也让“天价”本身的真实性打上问号——是网友估算的“市场价”,还是确有官方定价?
这场风波,本质是公众对“公平”的朴素关切。公职人员的廉洁性、高收入群体的财富来源,向来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黄杨钿甜父亲曾是公务员的身份,让“高消费”与“权力”的联想变得自然,甚至衍生出“灾后重建发横财”“疫情期间开生物公司牟利”等未经证实的猜测。
但舆论场中,情绪与事实的界限也需警惕。
部分网友将“公务员家属”与“贪腐”直接画等号,忽略了“已辞职8年”“母亲企业工作”等关键信息;更有甚者,将“年轻演员戴珠宝”上升为“资源咖”“特权”的标签,却忽视了黄杨钿甜近年的努力——2025年艺考,她拿下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第二名、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第六名,是货真价实的“艺考学霸”。
雅安市人民政府已表示相关部门介入处理,最终结果或将揭晓耳环真伪、家庭收入来源等核心问题。
这也提醒我们:公众监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监督需以事实为依据,情绪宣泄不应替代理性求证。
从“230万耳环”到“公务员家属”,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也照见了网络舆论的复杂生态。
对于黄杨钿甜一家,若耳环确为仿品,或家庭收入合法合规,自当还其清白;若存在不当行为,也应依法处理。
而作为围观者,我们更需要学会“等真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下结论”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参与感,但“慢一点判断”,给调查留出时间,给他人留出空间,才是对公共讨论最基本的尊重。
毕竟,真相不会因质疑而改变,却会因理性而更清晰。
来源:奇幻星球M14MG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