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小巷人家》中最令人唏嘘的角色,不是精于算计的张阿妹,而是看似老实、实则懦弱的父亲吴建国。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最令人唏嘘的角色,不是精于算计的张阿妹,而是看似老实、实则懦弱的父亲吴建国。
他用“为家庭好”的借口,亲手断送了子女的大学梦,却在多年后羡慕邻居家的孩子:“要是姗姗和小军也能读大学该多好。”
短视的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枷锁。
吴建国的悲剧,从再婚娶张阿妹开始便埋下伏笔。这个重组家庭看似和谐,实则暗藏失衡——张阿妹的亲生女儿张敏吃肉,吴姗姗连菜汤都要看脸色;张敏睡懒觉,吴姗姗却要在寒风中排队买肉。
在这样的家庭下,教育资源也是失衡的。
吴姗姗成绩优异,能考重点高中,却被吴建国偷偷改志愿读中专,只因为他不害怕“万一”,如果吴珊珊之后考不上大学,会白白浪费三年时间,而这三年家里还得供着她。
但是那时候读中专都是免费的还有补贴,所以在张阿妹的怂恿下,吴建国选择了让女儿去读中专,而儿子吴军也在这样的影响下觉得读高中也没什么用,结果可想而知。
“读高中花钱多”“中专包分配”“家里房子挤”——这些理由背后,是吴建国对继妻的讨好、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子女未来的漠视。
他以为用“稳妥”换家庭和睦,却不知亲手掐灭了孩子的人生可能性。
吴建国的选择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迷信体制,轻视知识。
他把棉纺厂指标给了继女张敏,只因“职高毕业就能端铁饭碗”。
但张敏毕业时棉纺厂效益大幅下滑,她根本没办法如同预期一样进入棉纺厂;
吴姗姗虽被迫读师范中专,却因教师职业吃香,反而端稳了饭碗。
然而讽刺的是,当庄家的孩子考上同济、交大,未来一片光明之时,吴建国只能酸溜溜地说:“还是读书好啊!”
可当初黄玲劝他让姗姗读高中时,他反驳:“读大学多费钱?不如早点工作!”
他以为“铁饭碗”是保障,却不知真正的铁饭碗是刻进骨子里的学识与眼界。
吴建国的后悔并非良心发现,而是利益算计的产物。因为多年之后她他才发现,自己所有给子女铺的路,没有一条是通畅的。
吴姗姗,那个雨夜抱膝痛哭的少女,最终为抢房子算计邻居,为弟弟前途嫁给不爱的人。她的堕落,源于父亲一次次剥夺她选择的权利。
本可读高中考大学的吴军,成了畏缩自卑的中专生。即便后来政策允许中专生高考,他也因家庭压力放弃,沦为时代洪流中的一颗螺丝钉。
而张阿妹机关算尽让女儿进棉纺厂,结果张敏失业!
《小巷人家》最狠的一笔,是让吴建国活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当他看着庄图南留学、林栋哲创业时,终于明白:真正的父爱不是给孩子一口饭吃,而是给她一双翅膀。
可惜人生没有重来。
吴建国的故事撕开了中国式家长的伤疤:
嘴上疼儿子,却连高中都不让读。
为维持再婚家庭和谐,宁可牺牲亲骨肉前程。
用“我为你好”掩盖懒惰,不愿为教育投资,美其名曰“早点工作减轻负担”。
正如剧中黄玲怒斥:“你毁掉的不只是姗姗的志愿,是她的人生!”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一场播种。当你用眼前的利益称量孩子的未来,称出的,注定是两代人的遗憾。
来源:酷哥撩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