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逸飞的名字,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几乎是一个标志。他画《黄河颂》《踱步》,导演《人约黄昏》,又做模特经纪、品牌设计,一手打造出“逸飞”这块金字招牌。可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商业、生活上都拿得出成绩的人,在2005年春天,突然撒手人寰,年仅59岁。
陈逸飞的名字,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几乎是一个标志。他画《黄河颂》《踱步》,导演《人约黄昏》,又做模特经纪、品牌设计,一手打造出“逸飞”这块金字招牌。可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商业、生活上都拿得出成绩的人,在2005年春天,突然撒手人寰,年仅59岁。
他那时刚刚做完一场发布会,整个人还是干劲十足。结果没几天,因为突发胃出血住进医院,最终抢救无效。
他这一走,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无数油画、电影、企业品牌,更是一连串未竟的梦想。
这就是陈逸飞,一个从宁波走出去,靠38美元撑到美国,最后让自己的画作在拍卖会上拍出1.49亿高价的男人。
他这辈子,像一幅构图复杂却色彩浓烈的油画,外表光鲜,背后全是刷子蘸颜料时的咬牙坚持。
197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候,艺术圈不像现在这样商业化,一个画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而陈逸飞早在“文革”后期就凭借《占领总统府》等作品小有名气,但他没有止步。
1980年,他决定“出国深造”。出国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他当时身上只有38美元,这在今天可能连一顿日料都吃不完。但当时的38美元,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陈逸飞是那种认准一件事就不回头的人。他带着画作、几封推荐信,还有对西方艺术的向往,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那一年他34岁,年纪不算小,家里也不是富裕人家,全靠自己一步一步熬过来的。
到了美国之后的几年,可以说是他人生最苦的阶段。白天他要打工、跑画展,晚上就泡在图书馆、画室里。他自己说过一句话:“我不是画画为生,是为了活着必须画画。”这句话很真实,也很刺心。
不过他确实拼。四年时间,他拿下了纽约亨特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还在西方艺术圈闯出了点名堂。他的画带着东方气质,题材又充满历史感,很快就在纽约画廊中被认可。他用的是油画笔,说的是中国人的故事。
90年代末的陈逸飞,已经是圈内响当当的人物。画画赚钱了,电影也拍得有模有样,逸飞集团经营得红红火火。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文化企业家。
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宋美英。她原本是公司旗下的模特,模样清秀,气质温婉。据说刚认识的时候,宋美英只有二十出头,而陈逸飞已经五十有四。这样的年纪差在普通人眼里,是老少恋,但在陈逸飞这里,却成了一段动人的姻缘。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会娶一个年轻模特?
可要我说,陈逸飞虽然是画家,但他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看重的,不只是年纪和外貌,而是那个女人是否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慰藉。
从他后期的作品能看得出来,宋美英的面孔频繁出现在画布上,或是穿旗袍坐在红沙发上,或是倚窗望远,身影总带着一种“旧上海”式的柔情。有人说,他画的是“上海记忆”,但其实,那也是他自己理想的爱情样子。
结婚后,两人很快有了一个儿子。陈逸飞一边拍电影,一边照顾家庭,还不放弃画画。这种日子看上去风光,其实对身体是巨大考验。
外人只看到他风光的一面,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其实一直处于过劳状态。
他的助理曾说,陈逸飞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起床,一直画到天黑,连吃饭都在画室里解决。有时还要跑项目、谈合作、管模特培训学校。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家公司,连喘息的机会都没留给自己。
2005年3月,一场模特服装发布会刚结束,陈逸飞便突然胃出血,被紧急送往上海华山医院抢救。那时候他还计划着下一部电影,还想为自己品牌拍一组视觉大片。他没想到,那天晚上竟成了他最后的谢幕。
有人说,陈逸飞是“为了理想拼到最后一口气”。这话听着浪漫,背后其实挺悲凉。他这一生太紧绷了,似乎从来不给自己松一下。
说起陈逸飞,绕不开《故乡的回忆·双桥》。这幅画让“周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夜之间成为“江南水乡第一镇”。
当时,远在美国的陈逸飞收到朋友寄来的周庄照片。他一下子被那种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画面吸引住了。他说:“这是我童年的记忆,我必须把它画下来。”
于是他画了《双桥》,画面极具东方美学:灰瓦斜屋、石桥横卧,水面波光粼粼,一个撑伞的女人正缓缓走过桥头。画作完成后在美国展出,引起极大反响。
后来,这幅画不仅进入联合国总部,还成为中国油画的象征。
回国后,他还亲自前往周庄实地写生,帮助当地做旅游推广。他其实并没从中赚太多钱,却为周庄打开了知名度。今天的周庄旅游经济,有一半功劳可以归于他的那支画笔。
在很多人眼中,陈逸飞是画家,但他也是真的拍电影。
他拍《海上旧梦》,不是为票房,而是为了记录自己对老上海的记忆。他拍《人约黄昏》,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虽然没拿大奖,但足以证明他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画布。
对陈逸飞来说,电影是会“动”的油画。他用镜头代替画笔,用人物走位描绘画面。他在电影中找到了延伸创作的自由,不再受画布尺寸的限制。
可惜的是,他拍摄的计划远未结束就离世了。很多项目停在草图阶段,成了“遗作”。
艺术家挣钱,很多人觉得是“变质”。但陈逸飞不这么看。他认为,艺术和商业并不冲突。“如果我的艺术可以推动一家公司发展,又有什么不好?”
逸飞集团就是这样诞生的。他把自己的审美注入品牌建设,做了模特公司,也做服装设计。那个年代,国内时尚界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他已经在搞“视觉品牌”的概念了。
他的审美和市场意识,是同步的。他做设计,也拍广告,还推时尚。这种艺术家,在中国是很少见的。他不是一味搞纯艺术,也不是完全为市场低头,他做的是两者的平衡。
2005年他去世,艺术圈都在震惊:这样一个人,怎么就走了?那时,他才59岁,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理解他。
可几年之后,他的作品陆续在拍卖会上创下纪录。《玉堂春暖》一幅画拍出1.49亿,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天价之作。
艺术市场是后知后觉的。活着时没人看懂,死后才被封神。陈逸飞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可他也不是为了这些才画画。他画的,是自己认定的“美”。不论是东方女性、旧上海,还是黄河滔滔,他的画永远充满故事性,不是单纯的“美术作品”,而是“叙事画布”。
回头看陈逸飞的一生,说是传奇,其实也很朴实。他靠天赋,也靠苦熬;他追梦,也不怕摔跤。
他娶了小他30岁的妻子,不是玩票,而是认真经营感情;他挣了上亿的钱,不是炫耀,而是用来继续创作。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难得的“全能型”艺术家,更是那个“拼命三郎”的典范。
有人说:“钱还在,人却没了。”但对陈逸飞来说,可能不是“钱没花完”,而是“梦还没画完”。
他走了,可那些画、电影、照片和留下的品牌,像一盏盏油灯,一直照着后来人走下去的路。
参考文献:
陈逸飞艺术官网资料
《中国当代油画史》
陈逸飞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逸飞访谈录,《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
来源:平原隐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