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 年,上海酱园弄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杀夫案。詹周氏用切菜刀将丈夫詹云影杀害并分尸。此案件成为民国四大奇案之一,且于 1986 年被改编为电影《杀夫》,由当时在香港红极一时的女星夏文汐主演。
1945 年,上海酱园弄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杀夫案。詹周氏用切菜刀将丈夫詹云影杀害并分尸。此案件成为民国四大奇案之一,且于 1986 年被改编为电影《杀夫》,由当时在香港红极一时的女星夏文汐主演。
影片中那些直观呈现女性悲惨境遇的镜头,即便在当下观看,依然令人感到压抑。
当女性被逼入绝境,她手中的屠刀究竟是对暴力的反抗,还是对命运的终极控诉?
在电影《杀夫》中, 年幼的林市目睹母亲为获取食物,在祠堂与陌生男子发生关系。
事情败露后,母亲在众人注视下拔刀自刎,鲜血染遍祠堂地面。
这一开场奠定了影片压抑的基调,也预示了林市一生的悲剧命运。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女性的身体往往沦为换取生存的最后手段。
林市被叔叔收养后,生活状况甚至不如佣人。导演借助一系列细节展现其卑微处境,如喂堂弟喝粥时偷舔碗边剩余米粒、深夜饿醒只能喝凉水充饥、出嫁时婶婶给她穿上母亲沾血的旧衣。
这些细腻的镜头语言,默默诉说着旧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艰难。叔叔以 “一扇猪肉” 的价格将林市,卖给屠夫陈江水,影片出现第一个戏剧性转折。
这场 “婚礼” 毫无喜庆氛围,没有锣鼓喧天,没有亲友祝福,只有一群醉汉围着饭桌谈笑。林市穿着母亲的血衣,仿若待宰羔羊般被送入洞房。
导演在此处采用极具象征意义的镜头,新房门被重重关上,沉闷的响声仿佛宣告林市自由人生的终结。
婚后,林市的生活如同地狱。陈江水这一角色极具压迫感,其粗壮的身躯、布满老茧的双手以及身上散发的血腥味,都彰显出暴力统治者的形象。他对待林市如同对待待宰的猪,强行占有、肆意发泄且毫无怜悯。
影片中的床戏并非为色情展示,而是赤裸裸地体现性别暴力。夏文汐的表演令人揪心,她瘦弱的身躯在陈江水身下颤抖,痛苦的呻吟穿透墙壁,传遍村庄,却被邻居曲解为 “放荡” 的证据,这种集体恶意揣测比暴力更令人难以忍受。
阿罔官是影片中最为复杂的女性形象。表面上,她是村里德高望重之人,看似关心林市;
实则在背后散布谣言,将林市污蔑为 “日日要、夜夜要” 的荡妇。
这种女性间的互相伤害,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深度扭曲,她们不仅接受男权社会规则,还成为维护者。
林市偶然听到阿罔官的污蔑时,影片达到情感爆发点,镜头定格在她苍白的脸上,
原本温顺的眼中首次闪现绝望光芒,此后她即便遭受虐待也不再发声,这种沉默比哭喊更具冲击力。
影片高潮部分极具震撼力。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再次遭受凌辱的林市看到墙角的杀猪刀。导演运用精妙视听语言,屋外雷声、刀的寒光和林市急促呼吸声交织,营造紧张氛围。
林市举刀砍向丈夫时,画面未直接展示血腥,而是通过影子戏呈现,墙壁黑影晃动、液体飞溅、呻吟声渐弱,这种含蓄手法更具冲击力。杀人后林市未逃跑,而是平静地盛饭狼吞虎咽,这一细节揭示残酷真相,她杀人是为基本生存权,那碗饭象征着用极端手段换来的短暂 “自由”。
影片结尾充满讽刺,林市被押赴刑场时,村里女人仍在私语,将她的悲剧归为 “淫妇罪有应得”,她们未意识到自己是这吃人社会的帮凶,林市的命运也可能降临在她们身上。
37 年后,陈可辛导演的《酱园弄》由章子怡主演,再次将这一民国奇案搬上银幕。
与《杀夫》聚焦个人悲剧不同,《酱园弄》试图通过詹周氏案件展现更宏大的时代众生相。
据戛纳首映场观众反馈,影片着重刻画案件在社会的巨大反响,尤其是苏青、关露等进步文人奔走呼吁的情节,展现了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章子怡在片中的表演被誉为其继《一代宗师》后最出色的角色塑造。她完美诠释了詹周氏从逆来顺受到绝地反击的转变过程,尤其是那双充血的眼睛,传递出令人战栗的绝望与愤怒。
值得一提的是,赵丽颖和杨幂在片中分别饰演帮助詹周氏的女作家和狱友,三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女性守望相助的动人图景。
从《杀夫》到《酱园弄》,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时代的诠释方式,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如果说《杀夫》展现的是个体在封建压迫下的无声挣扎,那么《酱园弄》则试图探讨集体力量如何改变个人命运。这种叙事重心的转移,本身就印证了女性地位的进步。
然而,当我们回顾近年来的社会新闻,家暴悲剧依然屡见不鲜。2023年某地发生的"离婚冷静期杀妻案"中,受害者在提出离婚后仍被丈夫当街杀害,而男方此前多次扬言杀人的聊天记录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实与历史的惊人相似,提醒我们:女性争取平等与尊严的道路依然漫长。
《杀夫》之所以能在37年后依然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情节剧,成为一面照映女性命运的镜子。林市的悲剧不仅属于过去,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仍在不同形式压迫下挣扎的女性声音。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峰哥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