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由 “导演 + 主演” 一人包揽的作品,剧情围绕一名温泉顾问通过宣传带动销售业绩展开。
五一档的喧嚣尚未完全退去,影视市场却悄然出现了一部 “魔幻现实” 作品 ——
某部以温泉经营为主题的电影,上映 8 天票房仅 28 元,观影人次定格在个位数。
这部由 “导演 + 主演” 一人包揽的作品,剧情围绕一名温泉顾问通过宣传带动销售业绩展开。
光这剧情设定也是简直了,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部温泉城的宣传片,而且还是史上最寒酸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几年这样的院线片子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当资本把镜头都对准商业利益,电影的本质正在被悄然改写。
电影打从诞生起,就应该是用来记录现实、传递想法的。
以前的好电影,像《公民凯恩》讲述权力的复杂,《寄生虫》揭露阶级的矛盾,优秀的电影始终是时代的镜子。
但现在资本大量涌入影视行业,越来越多作品开始走偏了。即便请来顶级明星撑场,也难逃资本的操控。
还记得五一档的《猎狐行动》吗?
梁朝伟、段奕宏两大影帝站场,也不过是资本的一场玩票!
这种 “明星撑场 + 资本硬推” 的模式,与还在上映的《水饺皇后》如出一辙。后者打着 “国民品牌创始人传记” 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品牌宣传产品。
它真的能被称作是一部好电影吗?哪怕有刘伟强执导、马丽等一众演员的参与。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它压根就没讲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整部影片更像是资本与品牌方精心炮制的一场商业秀 。
再看数据。
2023 年以后,国产片豆瓣平均分才 5.1,差不多 30% 的电影都被吐槽是烂片。
观众买票进电影院,想看的是有冲突、有感情、有深度的故事,不是资本的收割游戏。
可有些导演把电影当成了单纯赚钱的工具,连最基本的创作规律都不管。这就导致真正用心的好作品没机会,粗制滥造的片子却能拿到好档期。
就比如 2024 年,贾樟柯导演耗时三年拍摄的《风流一代》。
这部融合了剧情片现实主义手法与纪录片技巧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展现了一代人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
但也正因为其艺术表达大于商业属性,在排片上遭遇困境,上映仅 22 天就基本无片可排,最终票房仅 1000 多万。反而是同期的商业电影轻松占了黄金场次。
那么,电影的商业和艺术真的不能共存吗?
也不是。
前有《流浪地球》系列用工业化水准讲述中国科幻故事,既斩获票房又传递价值观;后有《哪吒 2》以动画形式探讨“命运”议题,实现口碑与收益双赢。
这说明,好的商业电影,完全能把艺术和商业结合起来。
贾樟柯说过:电影要拍那些不得不说的话。无论是宏大的时代命题,还是细微的个体挣扎,唯有真诚的表达才能打动观众。
现在的观众也没那么好糊弄了,流媒体越来越发达,大家对“烂片”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沐浴之友》的28元票房,正是市场对烂片的一次清算。
未来,观众会用更理性的选择,倒逼行业回归创作本质。 从立项到发行,电影产业需要建立全流程更透明的评价体系。
因为,只有当资本不再是唯一的“话语权持有者”,中国电影才有真正变好的可能。
电影的本质,可以是对现实的批判,是对理想的追寻,或是对平凡生活的共情,但唯独不该是资本的传声筒。
当影院的灯光再次亮起,希望观众看到的,是创作者的真诚,而非商业的喧嚣。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