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演艺新人黄杨钿甜在17岁成人礼上随口一句“耳环是妈妈的”,竟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在小说里有人为了虚荣把假的当成真品。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证清白,把正品说成仿品。
眼前又出现了祥林嫂的低喃:为什么没人相信我,为什么没人相信我…………
谁能想到,演艺新人黄杨钿甜在17岁成人礼上随口一句“耳环是妈妈的”,竟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一切都从那对在成人礼上被特意点名的“妈妈的耳环”开始。
眼尖的网友很快扒出,这对被特意强调是“妈妈的”耳环,极有可能是奢侈品牌格拉夫的经典蝴蝶系列,市场估价足足230万元人民币!
这数字一出来,吃瓜群众的下巴都快惊掉了。
一个还没怎么“红”起来的年轻艺人,尤其是在校园活动这种场合,戴着这么晃眼的珠宝,实在太扎眼。
要知道,就算是那些红透半边天的一线大咖,戴这种级别的珠宝,也多半是品牌赞助或者活动借戴。
疑问瞬间炸开了锅:黄杨钿甜这家人,到底多有钱?
网友们的“洛阳铲”很快就挥向了黄杨钿甜的父亲杨先生。
有人扒出,疑似黄父的杨先生,履历显示他曾任职于雅安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这个部门,听名字就知道,少不了跟招标项目打交道。
这节骨眼上,蹊跷事儿就来了。
就在他负责灾后重建招标的次年,也就是2014年,黄杨钿甜家突然冒出一家注册资本高达500万的影视公司。
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最初是她的舅舅,后来换成了母亲司女士。
兜兜转转,最终在她父亲2017年从公家单位辞职后,稳稳当当落到了父亲杨某名下。
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难免不让人嘀咕,这是不是精心设计的“障眼法”?
这家族的财富积累,似乎远不止影视公司这一块。
早在2016年,也就是杨父还在公职岗位上的时候,黄杨钿甜的母亲司女士出席活动时,脖子上的梵克雅宝项链和耳朵上的同品牌耳环,加起来就超过了50万元。
这对于一个普通公职人员家庭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
等到2018年,杨父辞职刚满一年,黄母手腕上又多了一只价值约45万的卡地亚满钻手镯,贵气逼人。
更让人咋舌的还在后头,2019年,黄杨钿甜在社交媒体上秀出的自家豪宅,被指是深圳的波托菲诺纯水岸别墅,那可是估值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顶级富人区。
短短几年间,如此惊人的财富积累,钱是从哪儿来的?公众的好奇心和质疑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黄父的公职背景,以及家族财富增长的时间线,成了大家伙儿重点怀疑的对象。
这位疑似黄父的杨先生不仅在雅安负责过招标,还有信息爆出,2011年到2014年间,他曾在四川慈善总会担任要职,手握巨额的灾后重建资金管理权。
雅安地震、新冠疫情,这两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黄家都有新的商业动作:前者是那家影视公司的成立,后者则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注册了一家生物公司。
这种“精准”到位的商业布局,再联想到那个疑似杨先生曾经负责重建招标的经历,“发国难财”的帽子,自然就有人给扣上了。
再看看其他家庭成员,黄母和舅舅早年曾从事移民咨询,舅舅还有过因走私证件被捕的案底。
一个负责招商引资的公家人,加上从事着被部分人视为“灰色产业”的亲属,这里面有没有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空间?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对此,杨父的原单位雅安市经合外事局倒是撇得干净,光速回应:人早辞职八年了,他家钱多钱少,跟我们单位没半毛钱关系。
除了钱的事儿,黄杨钿甜家的一些“不寻常”也让人生疑。
早在2016年,黄杨钿甜就在社交媒体上晒过自己弟弟的照片。
要知道,中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是2015年12月通过,2016年1月才正式实施。
那时候,照片里的小弟弟看起来已经能上幼儿园了,而她的父亲杨某某当时可还在公职岗位上。
这意味着,这个家庭很可能在政策允许之前就生育了二胎,这是否涉嫌违反了当时公职人员的相关规定呢?
更有意思的是姐弟俩的姓氏。
姐姐黄杨钿甜姓“黄杨”,弟弟据传也随母姓或有特殊安排,而父亲姓杨,母亲姓司,奶奶则姓黄。
有人说是“三代还宗”,即祖父可能入赘,父亲本应随母姓黄,但最终随了父姓杨,所以到孙女这一代“还宗”姓黄。
也有人推测,是为了规避二胎政策的某些限制,把黄杨钿甜的户口落在了奶奶那边的亲属名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举或许与继承奶奶那边的某些资产有关。
这些七七八八的细节,都给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黄杨钿甜自己,作为“05花”里的新生代,艺考成绩不错,早早被嘉行传媒签下,本来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她也不是第一次惹争议了,之前宣传剧集《五福临门》时,就因为晒了张不太合适的照片,还捆绑营销其他艺人,被网友喷过。
她童星时期那个让她小有名气的《楚乔传》“小楚乔”一角,据说最初也不是她的。
原定的小演员葛莉莎戏都拍完了,结果因为要补拍,角色硬生生换成了黄杨钿甜,葛莉莎的镜头被删得一干二净。
这事当年也小范围议论过,怀疑她有“资源咖”背景,黄杨钿甜事后跟网友的互动,还被批“茶里茶气”的。
嘉行传媒至今三缄其口,但有关部门已然介入。
眼看事情闹到了这般地步,黄父也亲自出面,澄清了这件事情。
他声称所谓的230w的项链,不过是一件仿品,并且可以随时的接受相关人士的鉴定。
并且,面对网友们质疑的在工作期间敛财的事情,他也制作出了回应,否认了在正在公职期间,贪墨捐款的种种质疑。
以及打脸的封面新闻所去调查的结果。
之前,封面新闻报导称,通过前同事了解到,在15-17年的时间里,杨先生在职,但是在17年的时候,他已经主动辞去职位。
而他自己说的是在2015年的时候,自己已经选了了放弃了公务员身份,只是在官方部门的下属单位工作,负责一些投资,招商等一系列工作。
还有没有参与雅安的灾后重建工作,只是有人重名而已等等。
然而,澄清之后,网友们却依旧不是很认可,依旧开始新一轮的口诛笔伐。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在小说里有人为了虚荣把假的当成真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证清白,把正品说成仿品。
眼前又出现了鲁迅小说里的祥林嫂的低喃:为什么没人相信我,为什么没人相信我…………
来源:书山里的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