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不解释,直接威胁:戴着天价首饰的女演员黄杨钿甜公司声明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7 10:53 1

摘要:结果,5月16日,黄杨钿甜的经纪公司嘉行传媒发了一份严正声明,态度强硬,直接喊话“绝不姑息恶意造谣的侵权行为”,还说愿意接受“合理监督”,但就是没正面解释耳环的来历。

最近,18岁的女演员黄杨钿甜因为一副“天价耳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张她在成人礼上的自拍照,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照片里那对bling bling的耳环,被指是英国知名珠宝品牌Graff的经典款,估价高达230万元!

这事儿一出,立马炸了锅,网友们开始各种猜测和质疑,尤其是她父亲的背景——从四川雅安的公务员到下海经商,收入来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结果,5月16日,黄杨钿甜的经纪公司嘉行传媒发了一份严正声明,态度强硬,直接喊话“绝不姑息恶意造谣的侵权行为”,还说愿意接受“合理监督”,但就是没正面解释耳环的来历。

这声明一出,网友更炸了:怎么不解释清楚?直接威胁大家是几个意思?

嘉行传媒的声明其实挺短,但信息量不少。核心就两点:第一,欢迎“合理监督”,说公司和黄杨钿甜一家都愿意接受公众的审视;第二,强烈谴责“恶意造谣”,表示已经启动法律程序,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表面上看,这声明挺有理有据,摆出一副“我们光明磊落”的架势。

但问题在于,网友最关心的几个点——耳环到底是不是真的?230万的耳环从哪来的?钱哪儿来的?——声明里一个都没正面回应。反而是用“谣言”和“侵权”这种大帽子,把质疑的声音直接扣上了“恶意”的标签。

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如果耳环真是高仿,或者有其他合理的来源,比如借的、赞助的,解释清楚不就完事了?为啥要绕着走,直接上法律威胁?这种“跳过解释,直接警告”的操作,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底气不足。更别说,黄杨钿甜的父亲当天也在社交平台发文,说耳环“非正品”,还欢迎正规机构鉴定,态度比公司声明要温和些。但这又让人更疑惑了:既然是非正品,那公司为啥不直接澄清,反而搞得这么剑拔弩张?

网友为啥这么较真?

说实话,网友这次这么“较真”,也不是单纯八卦。黄杨钿甜才18岁,还是个刚高考完的准大学生,身上却带着疑似200多万的耳环,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让人多想两眼。尤其她父亲的公务员背景一被扒出来,公众的敏感神经就被戳中了。虽然官方已经澄清她父亲2017年就辞去公职,八年过去了,跟公务员身份没啥关系,但“公务员家庭哪来这么多钱”的疑问,还是在网上发酵得停不下来。

再加上,这几年大家对“炫富”和“特权”的讨论特别敏感。一个年轻艺人,戴着天价首饰,背后还有个从体制内转到商界的父亲,这故事太容易让人脑补了。网友的质疑,其实不只是针对黄杨钿甜个人,更多是对社会公平的关注:普通人奋斗一辈子都买不起的耳环,咋就这么轻轻松松戴在一个18岁女孩耳朵上了?这背后有没有啥不为人知的故事?

嘉行的声明为啥让人不买账?

嘉行传媒这份声明,乍一看是大气凛然,但细品有点“端着”。首先,它没抓住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网友想知道耳环的真相,公司却只谈“监督”和“造谣”,这就有点答非所问。其次,声明的语气太硬了,直接甩出“绝不姑息”“追究法律责任”,感觉像是在吓唬人,而不是在沟通。你可以说网友有些猜测过分,但人家质疑的核心——巨额财富的来源——其实是合理疑问。结果公司不解释,反而拿法律当挡箭牌,难怪网友觉得“逃避”。

其实,娱乐圈类似的公关危机不是第一次了。明星被质疑炫富或者背景时,最有效的办法往往是坦诚。比如直接说“耳环是品牌借的,活动上戴的”“是高仿,图个好看”,或者“家里做生意,合法收入”,这些都能让舆论降温。反过来,如果一味强调“谣言”“侵权”,却不给实质性回应,只会让公众觉得“欲盖弥彰”。嘉行这次的声明,明显是选择了后者,效果自然不理想。

黄杨钿甜的“耳环风波”,表面上是娱乐圈的八卦,实际上却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首先,公众对财富来源的关注,说明大家对公平和透明的渴望越来越强。尤其涉及到公职人员或者前公职人员,任何“异常”的财富展示都会被放大检视。这其实是件好事,说明社会监督的意识在觉醒。

其次,明星和经纪公司在面对舆论危机时,真得学会“接地气”地沟通。嘉行这份声明,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结果适得其反。公众不是傻子,你越是回避,他们越觉得有猫腻。还不如大大方方把事情说清楚,哪怕是“高仿耳环”,说出来也没啥丢人的。

最后,这事也提醒所有公众人物:网络时代,任何细节都可能被放大。你戴个耳环、发张照片,可能就得准备好面对全网的“显微镜”。

反正现在这些娱乐公司的声明,我一个字都不敢信!

来源:李昕言娱乐空间

相关推荐